最近,好莱坞在吵架吵得厉害。
围绕的是这么一个话题:
漫威的超级英雄片究竟算不算是电影?
正方辩友各执己见,争得那叫一个面红耳赤。
事情最早要回到10月初《帝国杂志》的一次采访。
话题发起者,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被问及「是否看漫威的超级英雄片」时回答说:
漫威电影在我看来似乎更接近于主题公园,我觉得它们不是「电影」(cinema)。
这句话是有具体语境的,想表达的本意是与传统电影区分,但被断章取义后就被粗暴理解成了:
「漫威电影不是电影。」
紧接着,一场激烈的辩论就爆发了。
一边是漫威导演和影迷们的猛烈反击。
有人觉得他太过传统保守,跟不上时代。
「马丁爷爷就是个老蠢货,让他嘴炮自嗨去吧」
有人觉得他太片面,只接受得了自己喜欢的东西。
「马丁老爷子说的有点道理但我是漫威粉,所以我还是受伤了。」
《雷神3》的导演塔伊加·维迪提也是予以直接回应:
「这些当然是电影!它们不就在电影院放么。」
另一边则是老牌导演们的力挺。
曾经执导过《教父》和《现代启示录》的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批评地更为严厉:
「马丁说得太过客气。在我看来,漫威电影真令人生厌。」
争论愈演愈烈。
这迫使马丁老爷子决定再站出来解释一下。
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马丁斯科塞斯:我说过漫威不是电影,请允许我来解释》一文。
内容情真意切,称得上是一篇写给影迷的陈情表。
全文翻译后,在国内影迷圈也是被疯狂转发。
在文章中,他表达了自己对于「电影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理解:
「电影关乎美学、情感和精神的启示。关乎人物的复杂和矛盾性。关乎在银幕上以一种艺术的形式扩大对于可能性的感知。」
而对于超级英雄电影:
「现代系列大片的本质:市场调查、观众测试、审查、修改、翻新和再加工,直至可供消费。」
漫威世界与他对于「电影本质」的理解,距离非常遥远。
「电影是什么?」,这个话题实在太大了。
从电影诞生之初就被各大家讨论、定义,近年来随着电影技术的快速更迭,更是隔三差五会被cue到。
而此次讨论之所以风波那么大,一方面是因为漫威风头正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马丁·斯科塞斯。
他背后代表着的,是一个电影时代。
世界影坛上的导演那么多。
马丁老爷子是为数不多仍然活跃着的——
最牛逼的电影大师之一。
作为美国新好莱坞电影代表,他的成就让绝大多数人都望尘莫及。
包揽奥斯卡、戛纳、威尼斯、金球等各大「最佳导演奖」。
因为从小在纽约黑手党聚集的意大利街区长大,底层犯罪、黑帮暴力,成为了他偏爱的主题。
代表作部部如雷贯耳:
展现黑手党时代起伏的《好家伙》;
讲述拳王杰克拉莫塔的《愤怒的公牛》;
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无间行者》;
还有《纽约黑帮》、《飞行家》、《华尔街之狼》、《雨果》等等等等。
最堪称不朽,当属新黑色电影的代表作——
《出租车司机》。
本片一举拿下1976年的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
捧红了罗伯特·德尼罗和朱迪·福斯特两位大牌影帝&影后。
影片中主角特拉维斯的一句 「你在跟我说话吗?」(You talkin’ to me?)
成为影迷口中广为流传的经典台词。
电影的高潮戏更是为人津津乐道。
对生活彻底绝望的特拉维斯冲进妓院,一路疯狂杀戮。
导演运用大量的特写镜头和凌厉的剪辑,让观众也陷入这种疯狂的情绪中。
暗黄色的色调搭配红色血浆,碰撞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迷离、冷峻、疏离的镜头氛围极富感染力。
犯罪片中稀松平常的情节,被这位「电影社会学家」拍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几十年来,对于电影艺术的坚持让马丁·斯科塞斯成为了无数人尊敬和崇拜的大师。
有一件趣事常常会被人提起。
马丁曾经担任过戛纳的评委会主席。
当年的评委会大奖是导演罗伯托·贝尼尼的《美丽人生》。
作为马丁的忠实粉丝,当贝尼尼得知自己获奖时,竟直接在舞台上向马丁下跪,而后抱起他转了一圈。
足见电影人对他的热爱。
年过七旬的马丁至今依旧活跃在影坛上。
今年的《爱尔兰人》,便是他回归黑帮题材的又一力作。
片长三个小时半。
改编自查尔斯·布朗特的一本关于历史悬案的调查回忆录。
讲述了一名黑手党杀手回顾自己如何从认识到接近,最后杀害工会领袖吉米霍法的过程。
电影成本极其高昂。
集齐了可谓是黑帮电影史上最豪华的演员阵容:
阿尔·帕西诺(《教父》《闻香识女人》);
罗伯特·德尼罗(《教父2》《愤怒的公牛》);
乔·佩西(《愤怒的公牛》《好家伙》);
哈维·凯特尔(《末路狂花》《落水狗》)。
肉眼可见,又是一部史诗级作品。
虽然尚未正式上线,但口碑目前已经爆炸。
IMDb8.6,豆瓣9.0。
媒体评分MTC更是给出了94分!
目前位列「2019年度最佳电影」第三名。
以一分之差,仅次于《寄生虫》和寡姐口碑爆炸的新片《婚姻故事》。
然而,这部神级电影还有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它是由流媒体巨头Netflix投资的作品。
正因为如此。
这部电影只会在个别院线作小规模放映,然后于11月27日上线Netflix平台。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雷神3》的导演的反击吗?
漫威电影是在影院公映的,当然是电影。
那么反推——
《爱尔兰人》算不算电影呢?
流媒体平台上的电影又算不算电影呢?
这个话题其实也不新鲜了。
去年同样由Netflix投资,斩获金狮奖的《罗马》也引发过争议。
戛纳直接拒绝该片入围主竞赛单元;
斯皮尔伯格也态度鲜明:
「我坚信电影院需要永远存在。」
抵制漫威或抵制流媒体,背后所呈现的逻辑其实是一致的:
在技术发展面前,电影人难以掩饰的焦虑感和危机感。
近些年来,电影的内容、形式、传播方式都在迅速发生变化。
以漫威为主的超英大片大幅度占领院线市场;
迅猛发展的流媒体平台又分流走了大量影院观众。
如果不是特效大片,越来越多人宁可等线上资源,呆在家里用小屏看,也不愿再去影院。
真正肯走进影院为非爆米花电影买单的人越来越少。
所以马丁斯科塞斯们到底在焦虑什么?害怕什么?
是技术本身吗?肯定不是。
电影这门艺术本身就是伴随着技术成长起来,不可分割的。
是漫威、DC等漫改超级英雄电影吗?也不是。
《小丑》能拿下金狮奖已经足以说明问题。
他们真正担忧的,是新一代电影人对技术的过分依赖,而削弱了对美学的追求。
担忧被特效大片灌溉起来的新一代观众,丧失了对艺术的鉴赏。
电影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视觉的冲击,更在于心理的共情。
是走出影院后,保留与沉淀下来的东西。
李安执着于120帧,勇敢探索电影的可能性。
但他也清醒意识到,目前正在以牺牲故事为代价。
连他自己都说,严格说起来,《双子杀手》也不算电影。
内容与形式的平衡,太难把握。
李安尚且如此,其他人呢?
作为观众,我们已经见过太多形式大于内容的电影,甚至为此不断逐渐放低自己的底线。
「特效好看就行吧,故事随便了」,很多人如此说。
归根结底。
「漫威是不是电影」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以漫威为代表的大片之外,还留有多少空间给其他的电影生存。
电影作为商品,经济价值早已被开发地淋漓尽致;
而它作为艺术呢?
之后的路该指向何方?
这个问题的答案——
还需要我们观众和电影人共同去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