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知识网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浏览

《双子杀手》的“惨像”对李安都是浮云,他想要的本不在此

《双子杀手》还有一周将要下线,烂番茄新鲜度26%、豆瓣评分7.1、大陆票房2.34亿……所有这一切指向的答案均是一个:李安是不是栽了?

然而另一个问题:这部电影的背后,李安想得到什么?却并没有多少人关心。

(*下面要说的,不会涉及到太多剧情,请放心阅读。如果条件容许,请抓住最后的几天时间,找到当地最好的影院,去提前感受一些未来将是主流的数字技术。)

一:电影的构成要素

无论是科班教材还是观众个人理解,关于一部电影应当包含哪些要素?

答案基本大同小异:“故事”、“镜头”与“演员”,这是三个最主要的要素,其它皆是细枝末节,可以忽略。

“一个好的故事,需要一帮好的演员演绎,而最终将其完整的呈现在观众面前,还需要一个好的镜头去记录。”

电影发展的百年历史进程中,无论是人类本身具备的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实,还是世界各地的文人墨客留下的艺术宝库,都让好的故事从不缺乏,而好的演员同样如此,总有一些人天生就适合做某些事,这两点的存在便会导致“故事与演员”这两个要素一定是走在“镜头”之前率先达到巅峰。

所以,“镜头”的发展,天然性的要落后于前两者。

“镜头”在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中,所走过的发展之路,脉络基本如下:

Setp1:如实记录

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镜头最早的呈现方式便是:如实记录,透过镜头的摄录,来记录演员表演某个故事的全过程,然后再复刻到胶卷之上,继而呈现在观众眼中。

其后随着“摄影门类”的单独发展,以及从事摄影的专业人员增多,在“基本呈现和如实记录”这一条件上不断叠进和深化,其后有了“多镜头跟踪摄录”:在同一个故事中呈现不同人物的多个视角;“立体交叉摄录”:上下或者前后的立体交差视感;“色度调节”:通过镜头的明亮度等调节镜头下的环境色度与亮度等更加丰富的记录方式。

Setp2:氛围营造

多数的国人在2009年都追过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叫《阿凡达》,追的原因只有一个:“3D技术”,那年的你我应当都是第一次带上一个像墨镜却又不是墨镜的东西,然后便会发现:呈现在镜头里的电影画面竟然“破天荒”的伸手可触以及周身环绕。

再到2017年暑期档上映的《战狼2》,电影开头处冷锋扣响扳机发射出的一颗子弹,瞬间迎面飞来,那一瞬间的你,是否也曾经如我一样“心悸”的想要低头躲开。

上面举得二例,便是摄像镜头的再次升级,当年的卡梅隆在拍摄《阿凡达》时用了专业的3D摄影机进行拍摄,再到今天,结合电脑特效的辅助,3D技术的应用在十年的时间里基本达到了以假乱真的飞跃。

但是否,顶峰就在于此呢?

Setp3:身临其境

为了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先后又有了4D、5D以及VR等等技术升级,同时又在镜头视感之外,增加了其他的外部感官刺激,比如可以跟随剧情晃动而摇摆的椅子、随着电影中出现的“雨、雪、雷、暴”等同步的现场模拟环境……

但无论环境如何变,眼睛终究是骗不了人,隔着一个“玻璃”的介质,望着框子里的故事,你终究知道:这就是拍摄出来的。

因为最大的一个问题在于“分辨率”,即使你是上千度的近视,望着现实中的花朵和屏幕中的花朵,你也会在一瞬间知道谁真谁假。

所以如何实现“身临其境,以假乱真”,让镜头下的画面如同现实,这就是李安在《双子杀手》中想要做的。

至于结果如何?看过120帧版本以后,你自然就有答案。

除了部分朋友,可能会因为头晕、呕吐等不适症状,套用一句俗套的话语:“看过的都说好”!

从这一层面,你会发现李安在电影三要素“镜头”的发展中,已经站到了最前一列,这是李安第一个得到的。

二:《双子杀手》的构成要素

《双子杀手》作为一部电影,依照第一篇章所说,电影应该包含的三个基本要素:“演员”、“镜头”与“故事”,它都应该有。

我一直固执的认为“演员”才是《双子杀手》的第一杀手锏和吸引点,其后才是技术与故事。

“史皇”代表的是好莱坞演员的现存巅峰,他的演技用“妙至毫厘”形容亦不为过,在电影中:史皇演绎的年轻自己,当眼泪在脸颊上滚来滚去的那一幕,下巴的急速抖动,《当幸福来敲门》的既视感很强烈。

而“镜头”不再赘述,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再到这次的《双子杀手》,李安心心念念许久的120帧技术能够如此完美的呈现,对他来说算是圆梦之作。

而“故事”?

似乎所有的问题,都出在了故事这里。

众所周知李安从出道以来,无论是《卧虎藏龙》、《d背山》还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他的电影中最大的一个特色便是“故事下的内核很深”。

比如上面的三部电影,分别探讨了“求道”、“同性”、“人性”,它们皆不符合当下的主旋律,但李安总是可以用自己的细腻笔触,将其剖析的好看且深刻。

但《双子杀手》呢?

从电影所呈现的故事以及李安自己所说的话中,透露的故事内核应当是:“对自己过往人生的检讨”!然而这份“检讨”却极其单薄。

我们先说李安为了实现这一内核,而运用的第二项先进技术。

(*你会发现,在电影的三个要素中,除了演员以外,另外两个层面,李安都引入了最新科技的极致运用。)

通过上面那张图,你基本可以弄懂这里面的科技体现在哪里。

在一部电影中,呈现一个人物的两种或多种角色,然后形成互动,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招数,之前处理的方式基本是如下两种:

“一个演员把不同角色各演一次,然后进行合成。”;“主要角色由演员自己饰演,其他角色由替身饰演,然后通过“换头”技术实现一人多角。”

而李安所做的“数字革命”,并不是在上面这两个地方升级,他解决的是如何更加逼真的呈现“少年版的史密斯”,这里的难点有两个,一个是少年版,一个是更加逼真。

史皇前面所带的那个头盔,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美颜相机”,它去除了史皇脸上的褶皱和色斑,然后通过滤镜,呈现了时光倒流之后的年轻俊俏版史密斯。

同样电影背后的特效团队,又在史皇过往的电影中,不断截取和淬炼了不同状态下的年轻史密斯,借用电脑进行记录、合成然后动态投影、呈现。

当这两步完成以后,再通过一人饰演不同角色,讲出不同台词,继而实现一人分饰两角。

而以上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李安想要表达的那个“内核”:即51岁的自己,遇到了23岁的自己,然后见到了自己在曾经走过的老路,你会怎么办?

我们再说电影的剧情设定。

有人说“道理说不通的时候,先打一顿再说”,是的,李安也是这样想的!

于是通篇117分钟的剧情中,“打斗”、“追逐”基本占据了过半时长,打是最直接、最好看,却也最容易丢失掉电影的精髓和灵魂。

电影只在最后一幕,有过关于这个内核的短暂表达,老少两版史密斯相遇在大学校园。

少年版:我想选工程专业。

老年版:不,你应该学计算机专业,我不想你再走我曾经走过的弯路。

少年版:不,有些弯路,我还是想自己走一走!

这一段对话很短,而透露出的是哪些道理,我想有以下两个:“代沟是一个无法跨越的东西,即使是同一个人,身处的时代不同,感知和想要的东西就会不同”;“年轻人走点弯路是好的,一帆风顺的人生,多半是无趣的”。

哪一个对你有用,你就留下哪个。

这是李安关于故事内核给出的唯一一处有用的东西,简单、简短、甚至吝啬到只有寥寥数语。至于其他的“中情局惯有素养”以及“一见钟情”等俗套桥段,在我们见惯了“美国大片”以后,早已没有了太多新鲜感。

在好莱坞所拥有的一大批知名导演中,卡梅隆、斯皮尔伯格他们赖以生存的法宝是“技术”,而李安赖以生存的法宝则是“故事”。

但偏偏李安这次做了卡梅隆他们的事情,而放弃了自己所擅长的部分。

这句话的意思很直白:《双子杀手》抛开技术的先进性,故事层面很单薄,但这似乎又是李安刻意而为之的结果。

三:李安的得与失

盖棺定论的说,李安这一次没有任何“失”,他已经得到了一切他想要的。

电影中的两版亨利,也就如同两版李安,李安告诉我们:“这部电影是他对自己人生的一个二次检讨”,但他撒了一半的谎。

这一半的谎,便在于“检讨”二字,如果用一个更准确地词去做替换,我想应该是“定位”。

李安以前的所有作品,最大的特色,也是唯一的特色,便是“故事讲的好”,但讲了一辈子好故事的李安,却在年老以后发现自己已经不那么想讲好故事,或者说已经讲不了好故事。

在《双子杀手》的开头一幕,已经成功执行了71次狙杀任务的亨利,迎来了自己的第72次狙杀行动。

从调焦、到瞄准,再到扣响扳机,一波三折,最终命中目标,然而同伴的夸赞声中却透露了一个细节:“被杀对象,死于颈部被击穿!”

但亨利自己却知道,他瞄准的是头部!

这一刻,他已经知道自己不是这个行当的巅峰了,哪怕依旧命中目标,但这一次的差了十厘米,下一次差的也许便是一米、十米……直到再也命中不了目标。

李安也是如此,最近的两部作品,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到《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单以豆瓣举例,从9.0到8.4,下降了0.6分,幅度大么?不大!但下一次呢?

李安深知,讲故事,自己已经失去了锐劲和优势。

所以选择转到“技术”,未尝不是一个更好的领域,即便如今的《双子杀手》口碑疲软、票房欠佳,但至少也可以背上一个“先驱者”的名声美誉。

除了这个略显“功利性”的原因以外,另一个层面,则是兴趣。

李安即是国人导演的巅峰一列,也是90余届“奥斯卡”这一殿堂中的巅峰一列,于奖项,早已荣誉等身,于金钱,早已财富自由。

于自我?则还在不断追求。

对于李安来说,换一个活法,换一个拍摄风格,换一个自己从未体验过的感觉和看过的风景,远远要比他继续去讲好一个好得故事要有趣的多。

所以无论《双子杀手》的成绩如何,李安这一次都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

(文/大娃)

赞 0
分享海报
版权声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文章地址:升学知识网 » 《双子杀手》的“惨像”对李安都是浮云,他想要的本不在此
图片正在生成中,请稍后...

周五

09/19

《双子杀手》的“惨像”对李安都是浮云,他想要的本不在此

《双子杀手》还有一周将要下线,烂番茄新鲜度26%、豆瓣评分7.1、大陆票房2.34亿……所有这一切指向的答案均是一个:李安是不是栽了? 然而另一个问题:这部电影的背后,李安想得到什么?却并没有多少人关心。 (*下面要说的,不会涉及到太多剧情,请放心阅读。如果条件容许,请抓住最后的几天时间,找到当地最好的影院,去提前感受一些未来将是主流的数字技术。) 一:电影的构成要素 无论是科班教材还是

登录

记住我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