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25日讯 2020年全世界的人都戴上了口罩,这不是风尚,而是人们出行最重要的防疫物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轨迹。从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未知恐惧,到英勇“战疫”取得阶段性胜利,我作为一名闪电新闻的摄影记者,用镜头记录了这个特殊之年。
一名配戴口罩的旅客走出济南火车站,以旅客回家探亲为主的春运,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客流量明显减少。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在济南赤霞广场,一名热爱交谊舞的市民正在练舞。因疫情影响,为避免与舞伴近距离接触,市民只能独自起舞。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春节期间,受疫情影响,原本热闹的商圈不再如往日喧嚣。在济南某商场外,一名外卖小哥穿行在商业街区。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2020年初,济南街头人车稀少。天桥上装饰了节日的红灯笼,却总感觉少了过节气氛。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一间办公室里,即将奔赴湖北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正在集体剪发。漂亮的长发容易感染病菌,且不利于穿戴防护装备,剪短头发成为她们出征前的“标配”。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2月13日,山东第十批援助湖北医疗队123人再集结。在济南遥墙机场,滨州市人民医院的肝胆外科护士黄晓君正在跟母亲视频通话,母女俩眼眶已盈满泪水。黄晓君为了让妈妈多睡一晚好觉,去机场的路上才告诉妈妈自己即将奔赴湖北的消息。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2月15日,一场浪漫求婚为离别平添了一抹温情。即将奔赴湖北的德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核酸检测人员刘维超,在济南机场外向女友浪漫求婚,两人相约等凯旋后就结婚。
自1月25日山东首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出征到最后一批医疗队安全返回,山东医疗队累计派出十二批,1812人援助湖北抗击疫情,累计在湖北战“疫”73天。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2月2日下午,山东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全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有关情况。该场发布会是疫情暴发以来山东举行的首场新闻发布会,备受社会和媒体的关注。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省胸科医院被确定为山东首批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后又被确定为全省唯一一家省级定点救治医院,不少重症、危重症患者在此接受救治。正在穿防护服的吕艳,是发热门诊的主要负责人,带队负责了医院里“最危险的地方”。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对于核酸检测试剂盒生产专员刘晓云来说,2020年的春节是一个短暂的假期。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后,济南英盛生物迅速组成研究小组,奋战三天三夜,于1月25日研制出了新冠肺炎核酸检测试剂盒,并在1月31日通过了山东省质量检验实验室认证。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2月6日上午,济南市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在市传染病医院治愈出院。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2月18日14点,家住济南窑头小区的一家三口领到了《解除隔离通知书》。之前窑头小区先后出现5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有效控制疫情发展,对该小区3栋楼510余户居民实施14天全面隔离。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3月17日,德州齐河县某酒店的工作人员正在加紧制作包子,只为让山东省援助湖北医疗队首批返回的342名医务人员,吃上家乡的味道。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湖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山东省援助湖北医疗队陆续返鲁,队员们乘坐大巴车抵达隔离酒店。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山东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返鲁后,共挥国旗,祝福祖国。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爸爸来了,爸爸又走了。”不到两岁的孩子望着隔离酒店的方向说出了这句话。3月17日,在得知山东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张明明回来的消息,妻子孟丽莎早早带着儿子赶到隔离酒店外等候,一家人只能远远地挥一挥手,表达家人最温暖的思念。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14天的酒店观察期结束后,来自全省各大医院的山东医疗队队员将重回各自的城市、自己的岗位,“战友们”到了分别时。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去往“前线”他们意志坚定,归来之时他们满腹温柔。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4月21日,山东省第五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成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手术室护士李伟,在阔别74天后,终于等到了回家的这一天。在武汉“战疫”期间,李伟收获了人生新角色——爸爸。这是他第一次抱起自己的儿子。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4月5日,山东广播电视台随援助湖北医疗队记者凯旋。记者孔冠军代表报道组向山东广电展览馆捐赠了一件具有特殊意义的防护服——山东首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全体队员签名防护服。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如果戴上口罩是2020年的“上半场”,如何“摘下口罩”就成了“下半场”的期待。经过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顽强拼搏,有效遏制了新冠肺炎疫情,形成了持续向好的态势。人们的生产生活得到恢复,山东各地生机盎然。
2月27日,济南趵突泉景区在关闭一个月后重新恢复开放。家住附近的孙女士和老伴儿一大早便来趵突泉景区拍照留念,平时熙熙攘攘的公园,像这样能安静观赏泉水还真是头一次。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3月23日,随着气温回升,济南市民脱下厚重的衣物,按捺不住脚步来到花的海洋。一名市民带着仅7个月的宝宝,在五龙潭公园与花同映,感受烂漫春天。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4月24日,工作人员对秦始皇兵马俑开箱布展。秦文化大展是山东省博物馆在疫情后重新开馆后策划的第一个大型展览,备受社会和媒体的关注。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4月27日,济南辅仁学校的老师薛璐,正在空荡荡的教室内给初三的学生们上英语网课。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济南机场海关旅检一科副科长黄伟坚守岗位,对每一架国际航班进行严格检查,他和同事们组成了济南空港国门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5月26日,一架民航飞机“滑”过济南郊外的田野。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国内航班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忙。小麦也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等待丰收。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6月5日,济南泉水浴场自疫情影响关闭后重新向市民开放。恢复开放后,浴场采取“分场—限流—预约”的模式运行。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6月5日晚,济南泉城路夜市地摊儿迎来首个周末秀,精彩的演出热闹非凡,成为市民夜出游玩的第一选择。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柳子戏也在泉城路上摆起了“地摊儿”,把山东地方戏剧展现给济南市民,引得不少人围观。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夜市地摊儿在济南四处开花,更“引爆”了市民的购物热情,热闹的街头文化又重新回来了。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6月10日,济南百年老建筑原天主教方济圣母传教修女会院因城市发展,向东平移50米,其后转向20度,再向北行26米,上演了现实版的“飞屋环游记”。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7月7日,家住济南的刘飞飞正通过网络直播售卖他的木质工艺品。院子里的废树枝,经过他的精心雕作,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物。受疫情影响,刘飞飞开始转行在网络上售卖,网络直播成为销售新热点。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受疫情影响,2020年高考比往年延后一个月举行。7月10日下午,随着高考最后一门科目结束铃声响起,山东高考正式落下帷幕。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考点门口,一名交警为考生拍照留影。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7月盛夏,万盏围在高楼上的灯火璀璨了济南,展现出了活力的城市样貌。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9月1日,开学典礼如约而至。在济南玉函小学,“小红领巾们”举行了升国旗仪式。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9月17日,首届中国文化和旅游博览会在济南开幕。在淄博展区,满桌的“琉璃果蔬宴”吸引了众人目光。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9月24日,游客登上制高点,拍照打卡东营麦田画。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9月28日11时,位于济南中央商务区核心区的“山东第一高楼”顺利完成第69次顶升,达到66层,高度达到301.95米,正式突破300米大关。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十一假期,济南旅游市场火爆,芙蓉街再现人山人海模式。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10月22日,家住济南天桥区的90岁老人康玉杰和老伴儿在新搬迁的家中练习扭秧歌。2020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70年前康玉杰曾作为第二批赴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战场,保家卫国。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11月11日上午,山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济南举行,现场参会人员为疫情中失去生命的患者和医务工作者默哀。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
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