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知识网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浏览

既介绍与资料详情

  详细字义

  ◎ 既 jì

  〈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本义:吃罢,吃过)

  (2) 同本义 [eat up]

  既,小食也。——《说文》。罗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许训既为小食,义与形不协矣。”

  君既食。——《礼记·玉藻》

  不拜既爵。——《义礼·乡饮酒礼》

  (3) 食尽。指日全食或月全食 [eclipse]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春秋·桓公三年》。杜预注:“既,尽也。”

  其合相当如袭辟者,日既是也。——汉· 王充《论衡》

  (4) 完毕;完了 [complete;end]

  既而曰。——《公羊传·宣公元年》。注:“事毕也。”

  既者,尽也。有继之辞也。——《谷梁传》

  既月。——《虞书》

  董泽之蒲可胜既乎。——《左传·宣公十二年》

  薮泽肆既。——《国语·周语》

  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庄子·应帝王》

  (5) 又如:既济(六十四卦之。离下坎上。意指万事皆济);既冠之后(成年之后。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词性变化

  ◎ 既 jì

  〈副〉

  (1) 已经 [already]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战国策·燕策》

  既克。——《左传·庄公十年》

  既其出。——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既加冠。——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遍试之,无出其右者。——《聊斋志异·促织》

  既泣之三日。——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2) 又如:既成(已经完成);既位(已就其位);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宾客称主人优厚待客的客气话)

  (3) 不久;随即 [soon]

  楚成王以商臣为太子,既欲置公子职。——《韩非子·内储说下》

  昔李斯与 包丘子俱事 荀卿,既而 李斯入 秦。——《盐铁论·毁学》

  ◎ 既 jì

  (1) 常用“则”、“就”、“那么”相呼应,相当于“既然” [since;as]

  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的党;既以(既然已经);既不沙(既不阿,既不呵,既不唦,既不是呵,既不索。都表示:既然不是这样,如果不是这样,不然的话)

  (3) 跟“且”、“又”、“也”、“还”等词配合,表示同时具有两种情况 [both…and;as well as]

  屈平既嫉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 又如:既高且大;既快又好;既坚持原则,又灵活运用

  详细字义

  ◎ 伎 jì

  〈名〉

  (1) (形声。从人,支声。本义:党与,同党的人)

  (2) 同本义 [companion]

  伎,与也。——《说文》。段玉裁注:“《舁部》曰:‘与者,党与也。’此伎之本义也。”

  (3) 同“妓”。歌女,舞女 [a female performer]

  伎女楼上,坐而择食。——《洛阳伽蓝记》卷四城西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刘禹锡《蜀先主庙》

  (4) 又如:伎人(女歌舞艺人);伎女(古代指女歌舞艺人)

  (5) 泛指歌舞表演 [performance]

  杂伎,艺以为珩。——张衡《思玄赋》。旧注:“手仗曰伎。”

  (6) 又如:伎船(以歌舞色相为业的游船);伎乐(古代俳优所奏的音乐);伎伎(形容奔走的样子)

  (7) 旧指医卜历算之类方术 [art]。如:伎道(方术);伎数(方伎数术);伎坊(教坊)

  (8) 通“技”。技艺,本领 [artistry;skill]

  无他伎。——《书·秦誓》

  案谨募选阅材伎之士。——《荀子·王制》

  故圣人之处世,不逆有伎能之士。——《淮南子·道应》

  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颜氏家训·勉学》

  卜者,世之余伎也。——唐· 柳宗元《非国语上·卜》

  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法言·君子》

  (9) 又如:伎痒(极想施展本领;动心);伎力(技能与勇力)

  (10) 才智;才能 [ability and wisdom]。如:伎艺(技能;才艺);伎曲(以己之才智曲从无道之君)

  详细字义

  ◎ 寄 jì

  〈动〉

  (1) (形声。从宀( mián),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奇声。本义:寄居)

  (2) 同本义 [live away from home;visit]

  寄,托也。——《说文》

  寄公者,何失地之君也。——《仪礼·丧服》传

  可以寄百里之命。——《论语》。皇疏:“寄是暂寄有反之目也。”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 又如:寄籍(寄居外地而附以户籍的叫寄籍);寄庄(在外地买地设庄,收租)

  (4) 委托,托付 [entrust]

  令可以寄政。——《国语·齐语》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出师表》

  倚南窗以寄傲。——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又如:寄命(委以重任;生命如寄旅,因此比喻短暂的生命);寄付(委托;托付);寄任(指所委托的重要责任;托付重任)

  (6) 依赖;依附 [depend on]

  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白居易《有木诗》

  蛮烟瘴雨土卑湿,留我寄命与兹乡。——黄景仁《洞庭行赠大归包川》

  (7) 又如:寄命(寄身;托身);寄口(依靠别人生活)

  (8) 寄放;寄存 [deposit]

  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南史·江淹传》

  (9) 又如:寄包(寄存行李;喻指寄宿);寄物(寄存的东西;寄托某件物品作为凭证)

  (10) 寄托 [place (hope,etc.) on]

  依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陶潜《归去来兮辞》

  先王寄理于竹帛。——《韩非子·安危》

  (11) 又如:寄怀(寄托情志;用真诚的心意待人);寄意(寄托情意)

  (12) 托人递送 [transmit;send;post;mail]

  女寄言于母。——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13) 又如:寄声(托人口头传达问候);寄外(妻子寄信或他物给丈夫);寄言(寄语、带信);寄奉(敬词。谓通过邮递奉呈)

  词性变化

  ◎ 寄 jì

  〈形〉

  非亲生的——指亲属 [adopted]。如:寄儿;寄爹;寄娘;寄女;寄名(旧时迷信将儿童拜在他人名下做义子,叫寄名)

  ◎ 寄 jì

  〈名〉

  (1) 人物名 [name]

  寄伪儿啼。(区寄假装像小孩子的啼哭。儿,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像小孩子似的。)——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2) 翻译官。古代称翻译东方民族语言的官吏 [translator]。如:寄象(古代指能通传南方与东方语言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寄鞮(古代指能通传东方与西方之语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

赞 0
分享海报
版权声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文章地址:升学知识网 » 既介绍与资料详情
图片正在生成中,请稍后...

周一

10/20

既介绍与资料详情

详细字义 ◎ 既 jì 〈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本义:吃罢,吃过) (2) 同本义 [eat up] 既,小食也。——《说文》。罗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许训既为小食,义与形不协矣。” 君既食。——《礼记·玉藻》 不拜既爵。——《义礼·乡饮酒礼》 (3) 食尽。指日全

登录

记住我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