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二与三十三节,原文、译文及注释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孟子》原文、译文及注释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子》原文、译文及注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孟子》原文、译文及注释 1
《孟子》,儒家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所著,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也是四书中篇幅最长,部头最终的一本,直到清末时期都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共七篇,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其学说处罚点为性善论,护长德治。
《尽心下》共三十八章。三十二章说的也类似,讲平天下要从修身做起。三十三章言简义丰,讲的都是如何修身。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二与三十三节
【原文】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1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2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孟子曰:“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3,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译文】
孟子说:“言语浅近,意义却深远的,这是‘善言’;操守简单,效果却广大的,这是‘善道’。君子的言语,讲的虽是浅近的事情,可是‘道’就在其中;君子的操守,从修养自己开始,最终可以使天下太平。做人最怕是放弃自己的田地,而去给别人耘田——要求别人的很重,自己负担的却很轻。”
孟子说:“尧舜的’美德是出于本性,汤、武则是通过修身而将美德加之于己身的。一举一动一颦一蹙无不合于礼的,是美德中达到了顶点的。为死者而哭的悲哀,不是做给生者看的。贯彻道德,远离邪僻,不是为了谋求一官半职。言语一定信实,不是为了让人知道我行为端正。君子依法度而行,只是等待天命罢了。”
【注释】
(1)施:施恩。
(2)不下带:带,束腰之带;不下带,指人通常所看到的在自己的腰带以上,也就是通常所见、目力所及的事情。
(3)经德不回:经,行,贯彻;回,邪,不正。
《孟子》原文、译文及注释 2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注释:
⑴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
⑵语(yù预):告诉。
⑶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
⑷恶(Wū乌)乎:怎样,如何。
⑸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⑹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
⑺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
⑻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
⑼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
⑽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
⑾领:即脖子。
⑿由:通”犹”
⒀定:安定。
⒁孰:谁。
⒂嗜:喜欢。
⒃与:归附。
赏析:
清代刘熙载说:“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艺概·文概》)我们读《孟子见梁襄王》也就可以得到印证。这一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见过梁襄王之后,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首先到梁(今开封)谒见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说,在此并见到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孟子与梁襄王的应对中,孟子先以天上雨水比喻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喻民心,相互关联,又各赋其义,既自然又新颖,既为人熟知又让人深感贴切,这不仅鲜明地表明了孟子的观点,还表现出他高超的谈话艺术。
《孟子》原文、译文及注释 3
《孟子》,儒家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所著,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也是四书中篇幅最长,部头最终的一本,直到清末时期都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共七篇,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其学说处罚点为性善论,护长德治。
《尽心下》共三十八章。三十章说孟子收徒“往者不追,来者不拒”。三十一章认为仁和义其实很简单,把对家人才肯做的扩展到他人身上,就是仁和义了。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至三十一节
【原文】
孟子之滕,馆于上宫。有业屦1于牖上,馆人求之弗得。或问之曰:“若是乎从者之也2?”曰:“子以是为窃屦来与?”曰:“殆非也。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3,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4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
【译文】
孟子到了滕国,住在上宫。有一双没有织成的鞋放在窗台上,旅馆中人去取,却不见了。有人便问孟子说:“跟随您的人,连这样的东西也藏起来吗!?”孟子说:“你以为他们是为了偷鞋而来的吗?”答道:“大概不是的。〔不过〕您老人家开设的课程,〔对学生的态度是〕已去的不追问,将来的不拒绝,只要他们怀着追求真理的心而来,便也就接受了〔,那难免良莠不齐呢〕。”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所不忍心的人和事,把它延伸到所忍心的人和事上,便是仁;每个人都有不肯干的事,把它延伸到所肯干的事上,便是义。〔换言之,〕人能够扩充不想害人的心,仁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人能够扩充不挖洞跳墙的心,义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人能够扩充不受鄙视的言行举止,那就无往而不合于义了。一个士人,不可以同他谈论却去同他谈论,这是用言语来挑逗他,以便自己取利;可以同他谈论却不同他谈论,这是用沉默来挑逗他,以便自己取利,这些都是和挖洞跳墙类似的。”
【注释】
(1)业屦:未织成的鞋。
(2)若是乎从者之廋也:廋,音sōu,隐藏,藏匿。逢彬按,这句话《孟子译注》译为:“像这样,是跟随您的’人把它藏起来了吧?”恐非。其实这一类的句子都是感叹句。“若是乎”“如此乎”有的在前,如:“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孟子·告子下》)“如此乎礼之急也。”(《礼记·礼运》)有的在后,如:“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庄子·杂篇·让王》)。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3)无受尔汝之实:“尔”“汝”为古代尊长对卑幼的称呼,如果平辈用之,除非至交好友,便表示对他的轻视贱视;孟子这话的意思是,若要不受别人的轻贱,自己便先应有不受轻贱的言语行为。
(4):音tiǎn,取。
《孟子》原文、译文及注释 4
《孟子》,儒家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所著,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也是四书中篇幅最长,部头最终的一本,直到清末时期都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共七篇,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其学说处罚点为性善论,护长德治。
《尽心下》共三十八章。三十四章说,游说诸侯,就要藐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样子放在眼里;因为他干的那些个事儿,我都不屑于干。三十五章认为,寡欲之人多长寿,多欲之人多短寿。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四至三十五节
【原文】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1。堂高数仞,榱题2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3;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译文】
孟子说:“游说诸侯,就要藐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样子放在眼里。殿堂几丈高,屋檐几尺宽,我如果得志,不这样干。菜肴满桌,姬妾几百,我如果得志,不这样干。饮酒作乐,驰驱畋猎,跟随的车子多达千辆,我如果得志,不这样干。那人所干的,都是我所不干的;我所干的,都符合古代制度,我为什么要怕那人呢?”
孟子说:“修养心性的方法没有比减少物欲更好的。某人清心寡欲,纵然不排除早死,可能性也不会太大;某人欲望强烈,纵然不排除长寿,可能性也会极低。”
【注释】
(1)勿视其巍巍然:不要把他那高高在上的样子放在眼里。
(2)榱题:本义是房椽子,此处指屋檐;榱,椽子,音cuī;题,物体的一端。
(3)“其为人”至“寡矣”:不存,指死去。下文“存”指活着。赵岐《注》:“虽有少欲而亡者,谓遭横暴,若单豹卧深山而遇饥虎之类也。然亦寡矣。”赵岐的意思是说,清心寡欲的’人,即使有短命的,这样的人也比较少。逢彬按,当时语言,如果“存”的主体是人时,一般都指这人活着。例如:“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传·宣公二年》)所以赵岐《注》是不应随便推翻的。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孟子》原文、译文及注释 5
《孟子》,儒家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所著,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也是四书中篇幅最长,部头最终的一本,直到清末时期都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共七篇,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其学说处罚点为性善论,护长德治。
《尽心下》共三十八章。十五章讲圣人是百世之师,后世之人闻风而能兴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十六章从“仁”的`得名之由讲“仁”是做人的道理。十七章的文字在《万章下》首章已经出现过,讲孔子离开故国和离开他国的不同态度。十八章讲孔子之“厄于陈蔡”,缘于和两国君臣缺乏沟通。十九章讲不必以流言蜚语为虑。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五至十九节
【原文】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1。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
孟子曰:“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间2,无上下之交也。”
貉稽3曰:“稽大不理于口4。”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5。’孔子也。‘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6。’文王也。”
【译文】
孟子说:“圣人是百代的老师,伯夷和柳下惠便是这样。所以听到伯夷风操的人,贪得无厌的人也清廉起来了,懦弱的人也想着要独立不移了;听到柳下惠风操的人,刻薄的人也厚道起来了,胸襟狭小的人也宽大起来了。他们在百代以前发奋有为,而百代之后,听到的人没有不奋发鼓舞的。不是圣人,能够像这样吗?〔百代以后还能如此,〕何况是亲自接受熏陶的人呢?”
孟子说:“‘仁’的意思就是‘人’,‘人’和‘仁’合起来说,就是‘道’。”孟子说:“孔子离开鲁国,说:‘我们慢慢走吧,这是离开祖国的态度。’离开齐国,便不等把米淘完沥干就走——这是离开别国的态度。”
孟子说:“孔子被困在陈国、蔡国之间,是由于与两国君臣没有交往的缘故。”
貉稽说:“我被人家说得很坏。”孟子说:“没有关系。士人讨厌这种多嘴多舌。《诗经》说过:‘烦恼沉沉压在心,小人当我眼中钉。’这是形容孔子一类的人。又说:‘所以不消除别人的怨恨,也不失去自己的名声。’这是说的文王。”
【注释】
(1)仁也者,人也:古音“仁”与“人”相同;《中庸》也说:“仁者,人也。”
(2)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间:君子指孔子。《论语·卫灵公》:“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即是此事。
(3)貉稽:姓貉名稽的一位官员。
(4)不理于口:即不顺于他人之口。
(5)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见《诗经·邶风·柏舟》。
(6)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见《诗经·大雅·绵》;肆,故,所以;殄,音tiǎn,灭绝;厥,那个;愠,恼怒,怨恨;问,通“闻”,声誉。
《孟子》原文、译文及注释 6
《孟子》,儒家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所著,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也是四书中篇幅最长,部头最终的一本,直到清末时期都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共七篇,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其学说处罚点为性善论,护长德治。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一节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
孟子晋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不辞千里长途的辛劳而来,是不是将给我国带来利益呢?”
孟子答道:“王何必非要说利呢?也要有仁义才行呢。如果王只是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国家呢?’大夫也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封地呢?’那一般士子和老百姓也都会说‘怎样才有利于我自己呢?’这样,上上下下都互相追逐私利,国家便危险了!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万辆里头,他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里头,他就拥有一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不说是够多的了。假若他把‘义’抛诸脑后而事事‘利’字当先,那他不把国君的一切都剥夺,是不会满足的。从没有以‘仁’存心的人会遗弃父母的,也没有以‘义’存心的人会怠慢君上的。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
【注释】
(1)梁惠王:即魏惠王,名,“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39年,魏国都城由安邑迁往大梁(今河南开封),所以又叫梁惠王。他在即位最初二十几年内,使魏国在战国诸雄中最为强大。本篇名为“梁惠王章句上”,是因为《孟子》的篇名和《论语》一样,不过是择取每篇开头的一个重要的词或词组而已。“章句”是汉代经学家常用的`术语,即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在这里,用作训解古书的题名。这里“梁惠王章句上”是东汉赵岐所著《孟子章句》的旧题,他把《孟子》七篇各分为上下两卷,所以这里题为“章句上”。
(2)叟:音sǒu,老先生。
(3)亦:意义较虚,有“也不过是”的意义;这一意义似乎也可译为“只”,但两者还是有所不同。
(4)庶人:平民;庶,音shù。
(5)上下交征利:征,取。交,交互,互相。该词是由“交叉”义引申出交互、互相义,常用为状语。而“互相”义是双方(或多方)同时、一道(做某事),因此,训作“俱”,也即“都”,也差不离。在“上下交征利”这句中,译为“上上下下互相追逐私利”无疑是较为准确的,而某书用“上下都追逐私利”来“纠正”之,则未达一间。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6)弑:以下杀上,以卑杀尊。
(7)万乘之国、千乘之国:兵车一辆叫一乘;乘,音shèng。春秋战国时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国家的大小强弱;战国七雄为万乘,宋、卫、中山、东周、西周为千乘。
(8)千乘之家、百乘之家:古代的执政大夫有一定的封邑,拥有这种封邑的大夫叫家。
(9)苟:假如,假设,如果。
(10)餍:音yàn,饱,满足。
《孟子》原文、译文及注释 7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八节
【原文】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1,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2,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译文】
孟子说:“从尧舜到汤,经历了五百多年,像禹、皋陶这些人便是亲眼见到尧舜之道从而了解其道理的;像汤,便是只听到尧舜之道从而了解其道理的。从汤到文王,又有五百多年,像伊尹、莱朱那些人,便是亲眼见到从而了解其道理的;像文王,便只是听到从而了解其道理的。从文王到孔子,又有五百多年,像太公望、散宜生那些人,便是亲眼见到从而了解其道理的;像孔子,便只是听到从而了解其道理的。从孔子一直到今天,有一百多年了,离开圣人的.年代竟然像这样地为时不远,距离圣人的故居竟然像这样地触手可及,但是没有继承的人,那就真是没有继承的人了。”
【注释】
(1)莱朱:商汤的贤臣。
(2)散宜生:周文王的贤臣,“散宜”为氏,“生”为名。
【《孟子》原文、译文及注释】相关文章:
[经典]《劝学》原文及译文注释03-20
《闲居》的原文译文及注释02-24
《劝学》原文及译文注释01-14
《劝学》原文、译文及注释02-22
《所见》原文、注释及译文12-16
观潮原文及译文注释09-04
《元日》原文、译文、注释04-01
《劝学》原文译文及注释01-02
雪原文、译文注释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