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知识网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浏览

丁海明(记者) 简历及资料详情描述

  主要经历

  军人出身,先当兵,然后上军校,然后成为带兵人,然后才做了《解放军报》的记者。我的骨血里,流的首先是军人的血。军人是我的本色,记者是我的职业。2007年,人民军队诞生80周年,我从军18年,做军报记者12年。回望军旅,我的自我认识可以归结为这样10个字:首先是军人,然后是记者。

  心中的树和脚下的路

  当兵18年,我心里种下了两棵树。

  一棵名叫“独龙江”。独龙江是一条江,源于西藏。独龙江是一个乡,全称是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独龙江是一个哨卡,隶属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云南省边防总队。那是我国云南、西藏与缅甸交界处的一个小小山坳,被高黎贡雪山团团环抱,坳底就是水流湍急、冰寒彻骨的独龙江。在这块仅有4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有7棵界桩和3条出入境通道,有3000多独龙族群众,还有23名武警官兵。由于没有公路,从山外的贡山县城出发,沿着一条悬在山腰上的人马驿道,走上两天一夜才能走到这里。而且,这样的行程也要选择在夏天,因为每年10月到第二年5月,这里大雪封山。哨卡每年9月23日换防,23名官兵走出独龙江,23名官兵走进独龙江。除了必要的给养,进山的时候,官兵们会请马帮驮进一些苞谷酒和烟草。山里没有电,更没电话电视,广播也收不到,也没有报纸和信。在学习训练、边防执勤、缉枪缉毒、巡边查界的间隙,一口酒可以抵挡一些寂寞,一支烟可以消解些许乡愁。1994年到1995年,我是这里的一个排长。

  另一棵树名叫“沙黑里克”。这是一个维吾尔语地名的音译,意思是“长满黑色荆棘的沙窝”。这个沙窝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沿塔里木河向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纵深屯垦的尽头,距它最近的城市阿克苏市187公里,离它最近的兵团团部7公里,是一个“水到头、电到头、路到头”的地方。这里有一座军营,隶属武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指挥部。40多名官兵在这里看押着一座监狱。除了监墙上日夜执勤,官兵们还要押着犯人到几公里外的棉花地里劳动改造。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在似乎永不停歇的漫天风沙里,沙黑里克就像一蓬孤独的骆驼刺。从这里往南,是浩渺无垠的沙海;往北,是亘古荒芜的戈壁滩;往东,是林木深深的原始胡杨林;只有往西,是来时路,是一片片脆弱的绿洲。塔里木河自西向东缓缓流过,为大漠带来生命的气息。2000年上半年,我是这里的一名代职指导员。

  当兵18年,我走了不少路。除了台湾,中国其他的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都到过了。今天回头一看,却惊讶地发现,我从来没走出过“独龙江”和“沙黑里克”。我脚下的路是它们的叶脉,也是它们的根系。

  这就是我心中的树和脚下的路。我走到哪里,路延伸到哪里。我老了,树永远年轻。

  我的地图沙盘

  怀揣着我心中的树,我走上了我的军事记者之路。

  军人热爱和平,但军人的词典里,和平时期可以被另一个字眼代替,那就是战争准备时期。那么,作为战争准备的聚焦点,一个军事记者应该把自己的观察哨所和介入视角,放在什么位置上呢?

  众所周知,军事训练作为和平时期军队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基本途径,直接决定着未来战场上的能力、未来战争中的胜负;

  军事斗争准备是当前最现实、最紧迫、最重要的战略任务,完成这一战略任务,经常的、大量的准备工作就是要抓好军事训练,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军事斗争准备,必须经得起未来战争和历史的检验;

  着眼于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必须以扎实的军事训练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整体防卫作战能力,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断然出手,决战决胜。

  所以,毋庸置疑,训练场是和平年代军人的主战场,必然也是军事记者的主战场。和平时期,每个军人的心里,都应该装下一片训练场,留下几座烽火台。多年来,全军各部队一座座合同战术训练基地联缀起了我的新闻地图,而一场场演习垒起了我的新闻沙盘。随着2006年全军军事训练会议的召开,“推动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这一时代课题开始浮出水面。在这种背景下,我跟踪报道了多场演习。

  北京军区某集团军开展信息化条件下的实战化岗位练兵大比武,我以现场札记的方式全程记录。信息化建设深刻改变着训练场,未来信息化战争时刻拷问着今天的训练场,只有摆脱机械化战争时代的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才能通过训练实践提高未来实战能力。训练和农民种地一样,撒什么种子结什么果。每一名官兵把未来信息化战场的每一个战位摸熟练精,就是最脚踏实地的信息化建设,最具体实在的训练转变。用这场演习回答训练转变“为什么”“转什么”“怎么转”的问题,使这场声势浩大的演兵活动的深层意义得到彰显。

  2006年秋,一支由摩托化步兵师改编的机械化步兵旅,从辽南山地千里跃进至内蒙古大草原,一路突破电磁封锁和蓝军围追堵截攻击前进,完成了我陆军部队首次跨区机动作战演练。这场演练,引起媒体广泛关注。那么如何观察和透视这次演习呢?“贴近实战练兵”“复杂电磁环境”“打破红胜蓝败定局”等等,无疑都是角度,然而拨开这些表象就可以发现,这些都不是此次演练的真正意义所在,它的里程碑意义,在更深处。

  众所周知,如同过去的美军也不会思考全球战略投送问题一样,我们的陆军机械化部队过去也从没想过为什么要远程机动。然而随着机械化部队在现代战争中的崭新使用,随着我国周边战略安全格局的变化,我们的机械化部队建设数量质量发生了转型,能否实现全域机动、遂行轻而快战斗任务的问题就浮出了水面。未来战争中,沉重而臃肿的重型机械化部队,与战斗要素齐全而轻便、能够完成“超越地平线”式攻击行动的轻型机械化部队,孰优孰劣,必须在训练中得到印证。

  我全程跟踪这次演练,以“陆军转型”为靶子,以“全域机动”为新闻观察潜台词,以全新视角对这次演练进行了连续报道。其问题针对性和探讨深度,得到组织这次演练的各级指挥员的认可。由此,这次演练,被认为是我陆军部队从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的“春雷第一声”,这组报道,也成为一种新闻方式的历史记录。时隔不久,我国发表《2006中国的国防》白皮书首次出现了这样的表述:“陆军逐步推进由区域防卫型向全域机动型转变”。

赞 0
分享海报
版权声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文章地址:升学知识网 » 丁海明(记者) 简历及资料详情描述
图片正在生成中,请稍后...

周四

09/18

丁海明(记者) 简历及资料详情描述

主要经历军人出身,先当兵,然后上军校,然后成为带兵人,然后

登录

记住我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