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降奴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这是杜甫笔下的秦州景象,而杜甫描写的秦州就是现在的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
天水城市的得名,起源于“天河注水”的传说:
据说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区人烟稠密,在秦末汉初之时,由于长期的征战和干旱,当地的城民不聊生。忽然有一天夜里狂风呼啸、雷电交加,人们看到一道金光闪耀,地上马上出现了红光,这时大地连续震动,在轰隆隆的巨响声中,大地上裂开了一条大缝。这肘人们看到天上河水倾泻而下,注入裂开的大缝中,形成一湖,后人让这湖称为“天水湖”。“天水湖”水位稳定、水质纯净、甘冽醇厚,有诗人称天水湖“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也人说“天水湖”与天河相通,所以“天水湖”后人又叫它“天水井”,此后便有了“天水”之名。
天水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不但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还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人有诗曰:
“东抱陇坻,西倚天门,南控巴蜀,北指金城”,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天水的重要性。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天水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新欧亚大陆桥横贯全境,纬度是33-38度、海拔是1千米到3千米、温度常年稳定、相对湿度是70-90%、长年光照时间长、是山地地形、生态环境好。
由于天水的特殊地理位置,古人姜岐看到了这点,也正是姜岐,把天水又一次提升为:中国唯一一个世界级蜜源地,称为“中国的蜂蜜之乡”。
姜岐,字子平,东汉汉阳上邽人,有文献记载是中华养蜂第一人。
据晋朝《高士传》中记载:
东汉年间,今甘肃天水有个叫姜岐的隐士,才学很高,汉阳太守桥玄几次邀他出山做官,他假装生病,始终不从,后来母亲病死了,便独自跑进深山,以养蜂牧猪为生。
俗话说的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对于最初在一个行业中做出极大贡献的人,古代人们都习惯性地将其奉为本行业的“开山祖师爷”,简称为鼻祖。
而姜岐就是中国养蜂的鼻祖,并称为蜜蜂规模化饲养的创始人。
姜岐为什么能在天水养蜂成功,主要在于天水的地理环境,我们都知道,判断一个地方蜜源的好坏,国际一般都通用七大黄金指标是:
纬度33-38度、海拔1千米到3千米、温度适宜且稳定、相对湿度70-90%、光照时间长、山地地形、生态环境好等。
天水的地理位置很符合这七大黄金指标,同时天水的气候宜人,位置处于麦积山的百里生态长廊,而且无污染、无公害。
同时天水蜜源丰富,当地花期长,花种衔接良好,蜂蜜浓度高,品质好,种类多。
这种环境最适合养蜂,姜歧在天水,潜心驯养野蜂,并开创中国传统养蜂法。
姜岐将栖息在树枝或树干上的野生蜂窝砍下,悬挂在屋檐下饲养,蜂窝所放置的方向与原树干生长的自然姿势保持一致。
姜岐又研究出了空巢诱蜂,剿巢取蜜,并改良蜂具,在东汉时期,亲自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人工养蜂推广基地,并亲自传授养蜂技术。
正是因为天水有姜岐的努力,才有了天水成为西部优质天然生态养蜂基地的称号。
天水所产洋槐蜜在全国最有代表性,也是我国优质蜂蜜出口的经典。
据史书记载:杜甫在天水的客居日子里,遍访这里的山山水水,文思泉涌,以平均一天一首的速度写下了117首诗。
杜甫在《秦州杂诗·二》中诗曰:
秦州城北寺,胜迹隗嚣宫。
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
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
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收 藏
历史上的今天:
- 2019: 单独养一只蜜蜂怎么养?
- 2019: 野生蜂蜜什么时候好诱捕?
- 2019: 在哪里可以学养蜂技术?
- 2019: 弱群怎么春繁成强群?
- 2019: 新手养蜂有哪些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