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知识网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浏览

新研究!这些地区未来或有新冠疫情暴发风险,千万别松懈

随着气温升高,目前疫情地区将有所缓解,而目前疫情区以北的区域则可能进入流行风险,从东至西分别是:东北亚、中亚、高加索地区、东欧、中欧、不列颠群岛、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以及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当地时间3月9日,论文预印网站SSRN发表了马里兰大学医学院人类病毒研究所、全球病毒网络(GVN)卓越中心的一篇论文,发现新冠肺炎疫情与纬度、温度之间存在相关性。

该论文根据模型预测:随着气温升高,目前疫情地区将有所缓解,而目前疫情区以北的区域则可能进入流行风险,从东至西分别是:东北亚、中亚、高加索地区、东欧、中欧、不列颠群岛、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以及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为马里兰大学医学院人类病毒研究所、全球病毒网络(GVN)卓越中心副教授Mohammad Sajadi博士。该论文未经同行评议。

研究者提出了一个简化的模型,该模型能显示一个区域内的新冠肺炎传播风险是否增加。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使用天气模型,预测在未来几周内最有可能出现新冠肺炎社区严重传播的高风险区,从而可以将公共卫生工作重点放在对这些区域的关注和遏制上。

研究发现,迄今为止,由新冠病毒引起的疫情主要沿狭窄的东西向分布,大致沿北纬30°-50°的走廊,这一带的有着类似的温度:5摄氏度-11摄氏度,类似的湿度:47%-79%。

研究者表示,包括人类冠状病毒在内,许多传染病均有其季节性规律。该研究假设:新冠病毒传播也具有季节性。许多传染病的发病率呈季节性变化,流感就是典型的例子,其对全球卫生保健系统是沉重的负担。流感病毒在世界温带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波动,但在热带地区却表现出较小的季节性波动。尽管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可能的机制来解释这种变化,但目前,学界对这种现象理解仍非常肤浅。

此次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最早暴发于中国的湖北,随后通过全球旅行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研究发现,新冠病毒的社区传播主要沿狭窄的东西向地带展开,疫情的中心大致在北纬30°-50°区域;从韩国,日本,到伊朗和意大利北部。

在伊朗意外暴发后,研究团队最早在2月下旬制作了这张地图。此后,出现社区传播的新地区包括美国西北部和法国。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未能大量传播到紧邻中国南部的其他亚洲国家。与上述温带地区相比,东南亚的患者人数和报告的死亡人数要少得多。

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的世界温度图:一个标准大气压,以摄氏度为单位。打圈处代表社区传播严重的国家(截止30/5/30死亡人数> 6)。

研究团队进一步使用2米(2m)温度图而不是一个标准大气压温度图进行分析,可得出相似结果。武汉2020年1月的温度和其他受此影响地区2020年2月的平均温度(5-11℃)和相对湿度(RH,47-79%)存在惊人的相似性。

除了具有相似的平均温度、湿度和纬度分布外,这些地方也表现出共同点,即疫情暴发时间与年度温度周期的最低点相吻合。

2019年11月至2020年2月,已经发生新冠肺炎社区传播的城市和有潜在危险城市的平均温度和湿度数据。

受新冠疫情影响城市与温度之间的相关性值得特别注意。在受影响城市中,平均温度(5-11℃)和相对湿度(47-79%)都比较相似。此前研究已经得出,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是SARS-CoV,MERS-CoV和流感病毒生存的重要条件。这些表明:温度与新冠病毒生存与扩散之间存在潜在的关系。

论文中提到,考虑到温度和纬度相似的地区之间的时间分布,可以初步预测未来几周,新冠疫情的潜在社区传播区域是哪里。使用2019年3月和4月的温度数据,研究团队可以预测:社区传播的高风险地区会北移,其中可能包括(从东到西)东北亚、中亚、高加索地区、东欧、中欧、不列颠群岛、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以及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但是,这种简化的分析未考虑温度升高的影响。武汉地区病例显著下降除了有力的人为干预遏制外,可能与那里近期相应的气温升高也有一定关联。另外,随着病毒向北移动,考虑再往北,人口密度会随之降低,这也不利于病毒的社区传播。同时,模型中的气候变量未考虑或分析云量、最高温度等,未考虑或分析的人为因素,比如人为干预,也未考虑或分析的病毒变异率等,所以目前该预测考虑的变量优先,需谨慎对待。

2019年3月至4月全球温度图,一个标准大气压,以摄氏度为单位。短期内有可能导致大量社区传播的暂定区域包括浅绿色区域内的土地区域,以深黑色勾勒出轮廓,根据2019年的数据显示5-10摄氏度区域。

研究团队还参考了其他的人类冠状病毒(HCoV-229E,HCoV-HKUI,HCOV-NL63和HCoV-OC43)的季节性表现。这些冠状病毒通常会引起普通感冒症状,在温带地区,这些冠状病毒往往在12月至次年4月之间流行,表现出强烈的冬季季节性,在夏季则基本无法检测到。

研究团队表示,尽管在此阶段对新冠病毒进行长期预测会非常困难,但预计未来几个月内,目前受疫情影响的区域将大大减少。研究团队认为,有一种可能:新冠病毒将在热带地区以低水平继续传播,并在秋末、冬季及下一年的开始,在温带地区再次流行。另一种可能性是,随着夏季到来,新冠病毒将无法在在热带和南半球存活,并最终消失。

这意味着,6月至9月之间,对新西兰、澳大利亚、南非、阿根廷和智利等地的新冠病毒监视工作将意义重大。

研究团队认为,沿着这些思路,进一步研究的途径将是整合流行病学-人类系统模型。该模型可以结合气候和天气等变量(例如温度,湿度的动态变化)及其时空变化,同时加入对人类互动场景的模拟(例如,旅行,人口密度造成的传播),这将大大改进目前的模型。

这种类型的预测方法可以探索问题,例如哪些人口中心城市面临的风险最大以及持续多长时间;在哪里加强大规模监视并加强控制措施以防止扩散;如何更好地了解限制病毒在南半球扩散;了解冠状病毒和其他呼吸道病毒的季节性原因,预测2021-2022年的季节性表现,无疑将有助于更好的预防,并有助于确定哪些地区需要加强监测。

延伸阅读:

国家卫健委:我国本轮疫情流行高峰已经过去

今天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强市场监管和风险排查情况。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通报了疫情最新情况。

除湖北以外,其他省份新增确诊病例7例,新增疑似病例31例,新增死亡病例1例,重症病例减少3例,武汉新增确诊病例8例,已经降至个位数。湖北除武汉以外,所有地市已连续一周无新增确诊病例。湖北以外省份新增确诊病例7例,其中6例为境外输入病例。

米锋称,以上信息提示,总体上我国本轮疫情流行高峰已经过去,新增发病数在持续下降,疫情总体保持在较低水平。要把医疗救治工作摆在第一位,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毫不放松,抓紧各项防控工作。

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这意味着什么?是否为时已晚?

当地时间3月11日晚间,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日内瓦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已经构成全球性大流行(pandemic)。

截至发布会召开时,按照世卫组织收到的各国通报,全球已确诊11.8万例新冠肺炎,波及110多个国家,导致近4300人失去生命。

大流行是什么?

根据世卫组织的定义,大流行是指“一种人们没有免疫力的新疾病在世界范围内超出预期地传播”。

欧洲疾控中心(ECDC)此前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曾介绍过流行病的三个阶段:

“疫情爆发”(outbreak)是指,给定的时间段内,一种疾病在特定地点和人群中发生的比例比通常预期的要多。

“流行病”(epidemic)跟“疫情爆发”本质上是同一件事,但往往意味着更严重的情况。“疫情爆发”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着它的地理局限性,但“流行病”则推示了可能扩散的危机局势。二者的差别很细微,但也很重要。

相比之下,“全球大流行”(pandemic)是指“流行病”进入全球广泛传播的阶段,通常会影响数量巨大的人群。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全球大流行”听上去比“流行病”更严重,但这种严重加剧主要是指传播规模(scale),而不是该疾病本身的激烈程度(severity)。

是否为时已晚?

1月30日,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构成了“PHEIC”(“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世卫组织传染病应急机制中的最高等级。

此后数周,疫情迅速蔓延到中国以外的地区。过去两周内,中国境外的数量增长了113倍,但谭德塞迟迟没有宣布大流行,让世卫组织招致了不少国际上的批评。

世卫组织拥有是否宣布“大流行”的最终决定权。谭德塞在当日的发布会上表示,“大流行”不是一个可以被轻易或大意使用的词。这个词如被滥用,会引起不适当的恐惧、或是不合理地接受“战斗已经结束”,从而导致不必要的痛苦和死亡。

2003年的非典疫情,尽管影响了26个国家,但传播得到了较快控制,因此没有被宣布为大流行。2009年H1N1流感爆发时曾被宣布为大流行病,这导致了大量资源在短时间内涌入疫苗研发,但该疾病的影响后来被证明其实有限,不少批评声音由此而起,因此世卫组织在判定是否构成“全球大流行病”时十分谨慎。

多国防疫不力?

谭德塞当日还强调,将这种情况描述为“大流行”并不会改变世卫组织对其威胁的评估。它不会改变世卫组织正在做的事情,也不会改变各国政府应该要做的事情。他们将继续敦促各国“监测、测试、治疗、隔离、追踪和动员人民”。

“我想提醒所有国家,请激活并扩大你们的应激机制。将相关风险告知你们的人民,教他们如何保护自己。筛查、隔离、测试和处理每个病例,并跟踪每个接触者。让你们的议员做好准备,保护和培训你们的医护工作者。”谭德塞说。

谭德塞还批评了一些国家在防疫上的“不作为”(inact),指他们“缺乏决心”(lack of resolve)。

“世卫组织一直在不停地评估这次疫情,我们对它的传染性和严重性的程度,以及令人震惊的不作为的程度,深感关切。当前的挑战不在于国家是否可以改变病毒的进程,而在于他们是否愿意,”他说。“一些国家缺乏能力,一些国家缺乏资源,一些国家缺乏决心。”

专家如何回应?

英国《卫报》就世卫组织宣布“大流行”采访了一些公共卫生专家。

南安普敦大学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迈克尔·海德(Michael Head)表示,世卫声明显示了他们认为许多国家防疫不力、进展缓慢。“大流行”的宣告可能意味着我们将看到各国行动起来,比原计划要更早实施更大的干预措施,例如禁止公共聚会。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孟席斯健康研究所的奈吉尔·麦克米兰(Nigel McMillan)表示,大流行的宣布将向卫生部门发出警示,光有旅行禁令是不够的。他表示,可能的准备措施包括:为大量病人准备医院,储存抗病毒药物;告知公众,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他们也许需要考虑诸如生病在家隔离,远离社会,避免大型聚会等。他指出,政府可能会因此面临挑战,因为需要鼓励人们改变自己现有的生活方式。

爱丁堡大学传染病流行病学教授马克·伍尔豪斯(Mark Woolhouse)表示,谭德塞要求国家采取更积极主动的措施,但这项声明里缺少的一个重要关键词是“可持续”。“现在很明显,新冠疫情将与我们在一起相当长的时间,我们采取的行动必须是我们可以长期忍受的行动。”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澎湃新闻 界面新闻 北京日报客户端

流程编辑:TF021

赞 0
分享海报
版权声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文章地址:升学知识网 » 新研究!这些地区未来或有新冠疫情暴发风险,千万别松懈
图片正在生成中,请稍后...

周五

09/19

新研究!这些地区未来或有新冠疫情暴发风险,千万别松懈

随着气温升高,目前疫情地区将有所缓解,而目前疫情区以北的区域则可能进入流行风险,从东至西分别是:东北亚、中亚、高加索地区、东欧、中欧、不列颠群岛、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以及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当地时间3月9日,论文预印网站SSRN发表了马里兰大学医学院人类病毒研究所、全球病毒网络(GVN)卓越中心的一篇论文,发现新冠肺炎疫情与纬度、温度之间存在相关性。 该论文根据模型预测:随着气温升高,目前疫情

登录

记住我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