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知识网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浏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什么意思)资料详情描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 心所向、上下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围着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有利的天气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地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攻打内外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注释

  (1)[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包围。

  (7)[之]代这座城

  (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转折。

  (11)[是] 这。

  (12)[也] 表判断语气,“是”。

  (13)[非]不是。

  (14)[池]护城河。

  (1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6)[坚利]精良。坚,坚固。利,锋利。

  (17)[米粟]粮食。

  (18)[多]充足。

  (19)[委]放弃。

  (20)[而] 连词表顺承。

  (21)[去]离开。

  (22)[之] 它,代“城”。

  (23)[故] 所以。

  (24)[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25)[以] 凭借。

  (26)[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疆,边疆。界,界限。

  (27)[固]巩固。

  (28)[国]国防。

  (29)[山溪]山河。

  (30)[威] 震慑,树立威望。

  (31)[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

  (32)[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33)[寡] 少。

  (34)[之至]到达极点。

  (35)[畔]通“叛”,背叛。

  (36)[顺] 归顺,服从

  (37)[以] 凭借。

  (38)[之]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9)[故] 所以。

  (40)[有] 表示假设的语气,要么,或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现象

  通假字

  (1)畔(pàn),通:“叛”,背叛。

  古今异义

  (1)城

  古义:内城

  今义:城市

  (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水塘

  (3)委

  古义:放弃

  今义:委屈、不甘心

  (4)国

  古义:国防

  今义:国家

  (5)亲戚

  古义: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亲属,不包括父母兄弟。

  (6)去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7)域

  古义:这里用作动词,限制。

  今义:地域

  (8)是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9)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10)然而

  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一词多义

  (1)利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锐利

  (2)之

  三里之城:的,助词

  多助之至:到

  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

  (3)时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气候,时令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机,机会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代,朝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季度,季节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时候

  (4)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和乐

  春和景明:和煦

  (5)去

  委而去之:离开,逃离,逃亡

  去死肌,杀三虫:除去,去掉

  西蜀之去南海:相距,远离

  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别处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也:距离

  (6)胜

  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非常美好,美妙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完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担,能承受

  日出江花胜红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胜过,超过

  (7)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

  固以怪之矣:原来,本来

  君子固穷:安守,坚守

  (8)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

  (9)城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简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运用否定排比句式。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道的意思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问题探究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

  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因此认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不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3)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说明,下部分运用对比说明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整体把握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很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写作特色

  (1)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2)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解析

  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关爱和保护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人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认为,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下归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名言警句

  1、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2、家和万事兴。

  3、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4、众人拾柴火焰高。

  5、团结就是力量。

  6、人心齐,泰山移。

  7、一双筷子轻折断,一把筷子抱成团。

赞 0
分享海报
版权声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文章地址:升学知识网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什么意思)资料详情描述
图片正在生成中,请稍后...

周五

09/19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什么意思)资料详情描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及注释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

登录

记住我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