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知识网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浏览

吧(吧多音字)介绍与资料详情

  详细字义

  ◎ 吧 bā

  像东西爆烈或撞击的声音 [crack]。如:吧吧两声枪响;吧的一声,弦断了;吧吧(嘴唇开合作声;形容说话多而响);吧唧;吧嗒;吧喳;吧哒

  词性变化

  ◎ 吧 bā

  〈动〉

  (1) 〈方〉∶抽 [烟][draw on(pull at)ones pipe]

  三老爷只顾吧着他的杂拌烟。——《死水微澜》

  (2) 又如:他吧了一口烟,才开始说明

  ◎ 吧 bā

  〈名〉

  (1) 英语 bar 的译音,小酒馆,又称酒吧

  (2) 另见 ba

  其它字义

  ◎ 吧 ba

  〈助〉

  (1) 用在句末,表示恳求、提议、请求、命令等语气 [(used at the end of a sentence) indicating entreaty, suggestion, command, etc.]。如:派六个人不够吧,我的意见派十个人;你说给大家听听吧!

  (2) 用在句末,表示同意、认可的语气 [indicating agreement or acknowledgment]。如:好吧,我一定去;就这样执行吧

  (3)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带有揣度的意味 [indicating doubt]。如:他现在赞同了吧?你弄通了吧?

  (4) 用在句末,表示估量、推测语气 [indicating uncertainty]。如:他自己总该知道吧;老王会到这边来吧

  (5)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带假设语气,并带有列举性质 [indicating a pause]。如:说吧,不好;不说吧,也不好

  (6) 另见 bā

  详细字义

  ◎ 巴 bā

  〈名〉

  (1) (象形。小篆象蛇形。本义:大蛇)

  (2)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 [big snake]

  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说文》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山海经·海内南经》。注:“说者云,长千寻。”

  朱卷之国,有黑蛇青象,食象。——《山海经·海内经》。注:“即巴蛇也。”

  (3) 因加热、干燥或粘结而成的东西 [crust]。如:盐巴;泥巴;锅巴

  (4) 古族名;古代国名,辖境在今四川省东部 [Ba]

  西南有巴国。——《山海经·海内经》。注:“今三巴是。”

  巴人以比翼鸟。——《周书·王会》

  秦西有巴戎。——《荀子·彊国》。注:“巴在西南,戎在西,皆隶属。”

  (5) 古时这里出产巴蛇,因此周朝分封在该地区的诸侯国叫“巴子国”。秦惠文王灭巴后,改置巴、蜀、汉中三郡

  (6) 压强的单位,等于10 5 帕,或10 5 牛顿/米 2 ,或10 6 达因/厘米 2 (0.986923标准大气压) [bar]

  词性变化

  ◎ 巴 bā

  〈动〉

  (1) 盼,期待着愿望的实现 [wait anxiously]

  暗潮巴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杨万里《过沙头》

  (2) 又如:巴得(盼望)

  (3) 紧紧贴在 [cling to]。如:爬山虎巴在墙上

  (4) 粘结在…上 [stick to]。如:粥巴锅了

  (5) 靠近;贴近 [be close to]

  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怎生是好?——元· 王晔《桃花女》

  我只道是谁,巴着窗户眼儿一瞧,原来宝妹妹坐在炕沿上。——《红楼梦》

  (6) 爬,攀登 [climb]。如:巴山虎(爬山虎);巴山越(度)岭(爬山越岭)

  (7) 助词。用作后缀。如:尾巴;干巴

  详细字义

  ◎ 八 bā

  〈动〉

  (象形。甲骨文象分开相背的样子。汉字部首之一。从“八”的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本义:相背分开) 同本义 [part;leave each other]

  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说文》。段玉裁注:“今 江、 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

  词性变化

  ◎ 八 bā

  [数]

  (1) 七加一的和 [eight]

  八,数也。——《玉篇》

  陈馈八簋。——《诗·小雅·伐木》

  地理以八制。——《管子·五行》。注:“少阴之数。”

  八者,维纲也。——《大戴礼记·本命》。按,谓八方四正四隅。

  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言,六二爻也。余五爻皆变。凡易用六不用八。八,少阴不变也。——《左传·襄公九年》

  八眉者,如八字。——《尚书大传》

  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齐策》

  八音克谐。——《书·舜典》

  秦王复击 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八世。——《后汉书·崔实传》。注:“谓三王五帝也。”

  (2) 又如:八音(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的质材所制);八拜(古代世交子弟对长辈的礼节,后世将异姓结为兄弟亦称八拜)

  (3) 常表次第,即第八 [the eighth (8th)]

  八月在宇。——《诗·豳风·七月》

  (4) 又如:八世;八年

  详细字义

  ◎ 扒 ba

  〈动〉

  (1) 刨,挖 [dig]

  扒了好几天,才扒出来这个大洞子。——《高玉宝》

  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蝉》

  (2) 又如:扒坑;扒开浮土;扒土;扒堤

  (3) 攀援 [climb]

  他明朝就扒在我头上来哩。——明· 朱京藩《风流院传奇·投罗》

  (4) 又如:扒车;扒得高,跌得重

  (5) 拆除 [pull down]。如:扒了旧房盖新房

  (6) 脱掉 [strip off]。如:他把棉袄一扒就干起活来

  (7) 剥去或除去…的表层(如皮) [skin]。如:把兔子皮扒下来

  (8) 另见 pá

  其它字义

  ◎ 扒 pá

  〈动〉

  (1) 用手或用工具把东西聚拢或散开 [rake up;gather up;rake together]

  姐夫,去请你爹进来扒口子饭。——《金瓶梅》

  (2) 又如:扒草;把枯树叶扒在一起

  (3) 煨烂或用微火炖 [stew;braise]。如:扒羊肉;扒鸡

  (4) 从别人身上摸窃财物[steal]

  他送给我一只旧怀表…不知道它是在什么时候给扒手拿走的。——巴金《我的哥哥李尧林》

  (5) 又如:扒钱包

  (6) 〈方〉∶搔,抓 [scratch]。如:扒痒

  (7) 挣[钱] [earn]

  社会在变,舞文弄墨者群也在变,能够在这领域里纵横驰聘的人,有不少已不赞成严肃认真,他们也称写作为“扒分”。就像个体户卖牛仔裤一样。——孙少琪《他在写作》

  (8) 又如:扒分(挣钱,捞外快)

  (9) 划动 [row]。如:扒捍(船名);扒艇(舢板船);扒龙(清末一种装备武器的手划的走私快艇)

  (10) 用同“爬”。爬行 [crawl]。如:扒山虎(山行便桥);扒沙(爬行);扒推(亦作“杷推”、“爬推”。眼泪成串下流的样子)

  (11) 另见 bā

  详细字义

  ◎ 疤 bā

  〈名〉

  (1) (形声。从疒( chuáng),巴声。从“疒”表示与疾病有关。本义:疮疤)

  (2) 同本义 [scab;scar]。如:伤疤;疮疤

  (3) 器物上像疤的痕迹 [mark;trace]。如:盆上有个疤

  详细字义

  ◎ 捌 bā

  〈动〉

  (1) 用手分开 [flick off;push aside]

  故解捽者不在于捌格。——《淮南子·说林》

  (2) 又如:捌格(分解)

  词性变化

  ◎ 捌 bā

  [数]

  “八”字的大写 [eight]

  详细字义

  ◎ 叭 bā

  〈动〉

  (1) 将食物扒入口中 [mouth]

  只三叭两咽,就是一碗。——《金瓶梅词话》

  (2) 叼;含在口中 [keep in the mouth]

  移开叭在口里的旱烟袋。——周立波《牛》

  词性变化

  ◎ 叭 bā

  (1) 形容开合声 [crack1e]。如:叭叭(形容双唇开合发声);叭哒;叭嗒

  (2) 另见 ba;pā

  其它字义

  ◎ 叭 bà

  (1) ——见“喇叭”

  (2) 另见 bā;pā

  其它字义

  ◎ 叭 pā

  〈象〉

  (1) 形容拍击、破碎声 [clackle]。如:叭叭(形容拍击声);叭啦(形容玻璃窗振动的声音)

  (2) 另见 bā;ba

  详细字义

  ◎ 笆 bā

  〈名〉

  (1) (形声。从竹,巴声。本义:竹名。即棘竹)

  (2) 一种长刺的竹子 [a thorny bamboo]。如:笆竹(即棘竹)

  (3) 用竹片或树的枝条编织成的器物 [basketry]。如:车笆;竹篾笆;笆笼(鱼篓);笆篓(即篓子)

  (4) 用竹或荆条编成的障隔 [bamboo fence]。如:笆箔(篱笆);笆壁(篱笆墙);笆篱(篱笆)

  详细字义

  ◎ 芭 bā

  〈名〉

  (1) (形声。巴声。本义:①香草名。②芭蕉)

  (2) 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 [a fragrant plant]

  传芭兮代舞。——《楚辞·九歌·礼魂》

  (3) 芭蕉 [banana]

  乘兴书芭叶,闲来入豆房。——段成式《赠诸上人》

  (4) 又如:芭叶(芭蕉的叶片);芭蕉扇

  (5) 通“笆”。竹名 [a thorn bamboo]。如:芭犁(编竹以为屏障。即篱笆。也作芭黎);芭篱(用竹或草编成的遮挡物。今俗通作“篱笆”)

  基本字义

  ● 羓

  bā ㄅㄚˉ

  1. 经过加工的大块干肉。

  2. 泛指干制食品。

  3. 传说中的一种珍贵的羊。

  详细字义

  ◎ 夿 bā

  ——奤夿屯( Hǎbā Tún),地名,在北京市

  详细字义

  ◎ 豝 bā

  〈名〉

  (1) 母猪 [sow]

  豝,牝豕也。从豕,巴声。——《说文》

  一发五豝。——《诗·召南·驺虞》

  发彼小豝。——《诗·小雅·吉日》

  (2) 又如:小豝(小母猪)

  基本字义

  ● 鲃

  ()

  bā ㄅㄚˉ

  ◎ 鱼类的一属,体侧扁或亚圆筒形,有口须,背鳍有的有硬刺,种类繁多。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涧溪中。

  其它字义

  ● 鲃

  ()

  bà ㄅㄚˋ

  ◎ 同“鲅”。

  统一码:U+7390

  五笔:GWY

  仓颉:MGC

  郑码:COVV

  四角:18100

  统一码:U+4E37

  五笔:UYT

  仓颉:IH

  郑码:UDAA

  四角:80000

  详细字义

  ◎ 粑 bā

  〈名〉

  〈方〉∶粑粑,粮食蒸熟后捣碎做成的饼状食品 [cake]。如:糯米粑;糖粑;糍粑

  词性变化

  ◎ 粑 bā

  〈动〉

  (1) 〈方〉∶紧紧贴在…上 [stick to]。如:把画儿粑在墙上

  (2) 依恋 [be reluctant to leave]

  平素间多粑我的,今天一会儿就要走,莫非姨妈在哪里得罪了你吗?——《香罗帕》

  统一码:U+54F5

  五笔:KKLJ

  仓颉:RRSN

  郑码:JJYK

  四角:62000

  统一码:U+8686

  五笔:JCN

  仓颉:LIAU

  郑码:IYIA

  四角:57117

  基本字义

  ● 峇

  kè ㄎㄜˋ

  1. 〔岌(jí~〕锤铁声

  2. 山洞。

  3. 山窟。

  其它字义

  ● 峇

  bā ㄅㄚˉ

  ◎ 〔~厘〕印度尼西亚岛名的旧译,今通作“巴厘”。

  拼音

  [bā]

  [bà]

  部首魚

  总笔画13

  笔顺ノフ丨フ一丨一丶丶丶丶ノ丶

  基本字义

  ● 柭

  bā ㄅㄚˉ

  ◎ 木棒。

  其它字义

  ● 柭

  fú ㄈㄨˊ

  ◎ 古同“柫”,连枷。

  其它字义

  ● 柭

  pèi ㄆㄟˋ

  ◎ 生长(枝叶):“千年老树,椵柞~枿。”

  其它字义

  ● 柭

  bó ㄅㄛˊ

  ◎ 箭杪。

  其它字义

  ● 柭

  biē ㄅㄧㄝˉ

  ◎ 梧。

  基本字义

  ● 哱

  pò ㄆㄛˋ

  ◎ 吹气声。

  其它字义

  ● 哱

  bā ㄅㄚˉ

  ◎ 〔~拜〕鞑靼族的一支。亦称“巴拜”。

  其它字义

  ● 哱

  bō ㄅㄛˉ

  ◎ 〔呼~~〕戴胜鸟的俗称。

  详细字义

  ◎ 岜 bā

  〈名〉

  石山 [stony hill]。如:岜关岭(地名,在广西)

  拼音

  [bā]

  部首釒

  总笔画10

  笔顺ノ丶一一丨丶ノ一ノ丶

  详细字义

  ◎ 朳 bā

  〈名〉

  无齿的耙子 [toothless rake]

  [晒枣法]以朳聚而复散之,一日中二十度乃佳。——《齐民要术》

  统一码:U+4EC8

  五笔:WWY

  仓颉:OC

  郑码:NOVV

  四角:28200

赞 0
分享海报
版权声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文章地址:升学知识网 » 吧(吧多音字)介绍与资料详情
图片正在生成中,请稍后...

周四

09/18

吧(吧多音字)介绍与资料详情

详细字义 ◎ 吧 bā 像东西爆烈或撞击的声音 [crack]。如:吧吧两声枪响;吧的一声,弦断了;吧吧(嘴唇开合作声;形容说话多而响);吧唧;吧嗒;吧喳;吧哒 词性变化 ◎ 吧 bā 〈动〉 (1) 〈方〉∶抽 [烟][draw on(pull at)ones pipe] 三老爷只顾吧着他的杂拌烟。——《死水微澜》 (2) 又如:他吧了一口烟,才开

登录

记住我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