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8月26日电(记者 海涵)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2020年已过半,当前,脱贫攻坚战正处于全力冲刺阶段。然而,2020年却并非风调雨顺,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灾害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受疫情和洪涝灾情影响,脱贫之战是否可以如期完成?
笔者认为,脱贫任务仍有如期完成的条件。一是,在世界各个国家中,中国的疫情最早得到有效控制,疫情虽然对中国的经济社会产生较大影响,但是并未伤筋动骨,更不会影响到既定的脱贫攻坚计划。正如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此前在国新办记者会上指出的那样,面对疫情带来的影响,中央和地方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针对性很强的政策举措,现在随着疫情的缓和以及中央和地方有关政策举措的逐步到位,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已经逐步克服。
二是,面对灾情,中央至地方各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及时防范化解因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造成的返贫致贫情况。据官方公布的消息看,各地各部门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定期对各地受灾的情况进行调度、指导各地开展针对性的帮扶、通过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将一些重点县村纳入到监测范围。
三是,2020年全国还剩下贫困人口551万,是往年脱贫任务的一半,且各地都在践行挂牌督战政策。过去几年,中国每年要解决超过1100万人次的贫困人口,而现在全国剩余的贫困人口为551万。尽管人数少了大半,但不容忽视的是,这部分人口大多为深度贫困人口。2019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提出了对工作难度大的县和村挂牌督战的重要指示要求。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挂牌督战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进展非常顺利,取得了明显成效。
2020年之后,中国的贫困问题是否就彻底得到解决了?答案是否定的。在此,有必要厘清两个概念,“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据笔者查阅相关资料,“绝对贫困”的概念是指,无法达到最低的生存需要,即人们的食物、衣着、住房与医疗的最低需求得不到满足。“相对贫困”的概念是指,通过社会的平均生活状况来衡量的,如果一个人和家庭以消费和收入衡量的生活状况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或者达到某个程度,则可以认定其为贫困。
而当前中国设定的脱贫目标,叫做“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就是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就是住房、医疗、教育有保障,这就是要解决当前我国农村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因此,现阶段中国脱贫攻坚战所要解决的其实是绝对贫困问题。
消除了绝对贫困,并不意味着贫困问题在中国就彻底解决了,相对贫困问题还会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反贫困是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的特征,扶贫问题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需要世世代代为之不懈努力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