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领导人在APEC峯会演讲引起广泛关注 美联图 中评社香港11月25日电(评论员 冬日)继11月15日有15个亚太缔约方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之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APEC峰会上表示,中国“将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这两件过去十天发生的举世瞩目的大事,不仅关系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走势,也关乎亚太地缘战略格局的演变。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覆盖15个国家的22亿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0%,其GDP约为26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的28%。协定的签署,使得亚太地区形成了超过欧盟的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经济体系。
RCEP是由东盟发起的,但中国参与谈判后,因为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影响力,中国一直被认为RCEP的驱动者和主导者之一。中国参与RCEP除了与亚太国家和地区打造互联互通的大市场,共享自由投资和贸易带来的繁荣之外,对中国更大的意义在于,RCEP可以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更加开放和稳定的大环境,形成互补互促的效应。
有了参与RECP的底气和胆量,有了中美贸易谈判做出改革承诺的信心,中国最高领导人对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向世界做出正面回应,具有更大的对内进一步改革开放,对外突破美国对华围堵的战略意义。
奥巴马时代主导推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号称“高标准”的经济协定,因为TPP在国有企业、劳工、环保、知识产权、投资争端仲裁等方面,提出诸多中方难以接受,甚至被认为想改变中国体制的条件,中方曾经对TPP冷眼相待,而是全力推动更单纯的投资贸易协定RCEP。奥巴马曾明言:TPP就是要保证亚太经济规则秩序不被中国所主导。TPP被外界普遍认为是美国在经贸上围堵和孤立中国的战略之举,与其推动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相呼应。
特朗普上台之初就退出TPP,让不少美国的自由派战略家“痛心疾首”。特朗普奉行“美国优先”,对多边体制不感冒,转向双边机制,试图凭借自身国力,通过双边谈判和极限施压,达到美国的战略目的。在对华手法上,特朗普政府推出“自由开放的印太”,拉印度和澳大利亚入伙组成“四国集团”,在更大范围对付中国。在经济上打“关税战”、“贸易战”、“金融战”、“科技战”、“意识形态战”···推动供应链重组,推行对华“脱钩”,终极目的就是要遏制中国崛起。
然而特朗普的单边主义手法,不仅得罪中国,也让盟友担忧。美国退出TPP后,日本等国力推“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去掉了TPP原先关于知识产权和投资方面的20个过于强硬的条款,让CPTPP变得温和一些,也能为更多国家所接受。在此背景下,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更有信心的中国对参加CPTPP表现出兴趣,也就不足为奇。
其实在特朗普推行单边主义、孤立主义,退群毁约成瘾之时,美国战略家纷纷担心,美国将失去国际领导力。相比之下,中国继续奉行多边主义,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美国缺位的情况下,扛起了经济全球化倡导者的大旗。
习近平在APEC峰会上呼吁,亚太地区要继续领风气之先,坚决维护和平稳定,坚定捍卫多边主义,坚持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毫不动摇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开放的贸易和投资,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继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早日建成亚太自由贸易区。
中国不仅参加RCEP,还要参与CPTPP,这不仅是对外界担心中国实施“双循环”战略是否走向封闭的回应,更是对特朗普政府企图以意识形态划界,在亚太地区形成相互割裂集团的否定。曾几何时,自由开放、融合包容,是美国对全世界的说辞,而今中国却成为其倡导者,给人以“今非昔比、换了人间”之感,难怪中国网上有评论道:这叫“走美国的路,让美国无路可走”。
当然,中国只是想打破美国围堵和遏制之局,无意让美国无路可走。美国的出路在于,放弃脱钩和遏制中国的幻想,回归亚太接触与融合之道。这也是亚太所有国家的愿望,几乎没人愿意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选边,日本的作为其实已经做出了回答。
拜登执政提供了这种机会,但其政府需要先搞好自家的事情,当务之急是控制新冠疫情,重振因疫情而骤跌的经济,处理种族问题引发的社会不安。在此当口,拜登政府即便有心重回CPTPP,也无力将推动多边自由贸易作为优先。另外,拜登政府还面临来自特朗普执政遗产的压力,如何缓解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反全球化情绪,任重道远。
不管如何,继续与中国割裂、对抗,绝对没有出路。无论是拜登政府的控制疫情、重振经济、气候变化等优先议程,还是美国寻求恢复国际领导力,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与中方相向而行,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