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
推荐度:
国学论语读书笔记
推荐度:
相关推荐
论语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读书笔记1
我读了《论语》后,感觉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坐在我的面前,他深邃而高远的目光,穿越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慈祥和蔼的注视着我,牵引着我。使我的思绪在漫长的时空隧道里穿梭,眼前的场景在变幻,我仿佛又回到了孔子的时代,孔子正襟危坐,向弟子们传授学问。孔子是位贤人,两千多年来,有多少人把他打扮?一丝不苟的言笑循规滔距,而且一开口是:“君、臣、父、子。”一笔口试:“仁、义、礼、忠恕、孝悌”之类的“圣贤老师”。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自然始终怀有强烈的政治热情,政治抱负和政治追求。但作为一个“士”,他更有知识分子思想崇高和纯洁的一面,他不会为了某种政治利益而牺牲人格和尊严。
孔子在三十岁时,曾带领弟子去周游鲁国,他实施他的“仁、义、礼、忠、孝”来教导鲁国之臣民,但是鲁国的鲁庄公整天沉淀于酒色,不理朝政。于是孔子带着失望离开了鲁国。孔子说:“为正义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月。”我能感觉到,孔子当时那种失落而悲伤的心情和他那一腔热血具有远大抱负的理想不知何时才能实现?那种感觉简直比吃了黄连还要苦上百倍。不过,孔子却从来不会呵斥一个他值得呵斥的人,他最终成为了千古传颂,人人皆知的圣贤之士。
孔子的忠、孝、礼、义体现在孔子的.言行举止之上。相传孔子为了认识父母的坟墓,而把他们的坟墓堆成像小似的。孔子在父母生前无微不至的关心,这就体现了他授与百姓的“孝”字。死后他依然如故的每年去祭奠。以为两千年前的“圣贤仙师”教会了我“仁、义、礼、忠、孝。”齐全,让我一辈子受益匪浅。
我将永远铭记先师留给后人的文化宝库,带给人类的财富。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历代帝王都用“仁者爱人”来热爱人民。孔子的丰功伟绩,后人将永远铭记。
论语读书笔记2
孔子有点小心眼。一天,孔子正在上课,一个青年闯进来,拿着宝剑舞了一阵,剑锋好几次逼近孔子,孔子动也不动。后来孔子收了这个青年做学生,他就是子路。但是孔子时不时会让子路难堪。
比如说,子路、公西华、冉有、曾皙侍坐那一次,子路说了自己的.理想,却落了个“夫子哂之”的下场。还有一次,闵子、子路、冉有、子贡围在孔子身边。子路看上去刚强英武,其他人则温和正直,安详从容,孔子就说:“像子路那样,是不得x死的样子。”
论语读书笔记3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子,洒进宽敞的教室,暖暖的。沐浴着日光,我翻开了《论语》的第一张,开启了一场思想和心灵之旅。
再读《论语》,这一次,经历了更多的生活磨练后,我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更深的体会,也深深地被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和古代的礼仪道德所吸引。阅读着一句句充满智慧的言语,我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感触最多的`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这个世界纷纷扰扰,复杂多变,谁也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谁也不是镜子里的另一个你,不会有人完全读懂你,欣赏你,甚至还会误解你,伤害你,可我们为此而生气、郁闷,真的值得吗?在大千世界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们没必要因大众而随波逐流;也没有不要为别人的看法和评价而改变原本优秀的自己。人是为自己而活,不是为了别人,始终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就永远无法成为最优秀的自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就够了,何必因为别人的不理解而生气、郁闷呢?
前几日娱乐圈内一位著名演员、歌手乔任梁因抑郁症而自杀身亡,这深深地震撼了我,我久久不敢相信一颗陨星就这样坠落。从前的他阳光、帅气、有才华,是娱乐圈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他是父母最大的骄傲,可再优秀的他也被脆弱的心灵所打败,他承受不住巨大的舆论,他痛恨别人看不到自己的努力,他伤心别人对他不理解。最终,他选择提前离开这个压迫得他无法呼吸的世界,在痛惜这个年轻生命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为此深切地思考:为何舆论会使一个年轻的生命走上绝路?这实在让人痛心。
世间充满了不解或误解,有时候,仅仅依靠人自身的意志做抵抗是不够的。由于“病毒”无孔不入所以经常性的给自己打“预防针”,并且应随着“病毒”的升级而更新换代,是自己变得更强,百毒不侵。
如今的我们风华正茂,处于人生中的花季,但也处于一个心灵脆弱的时期。我们会因为别人的不解而闷闷不乐,也会因为别人的误解而伤心落泪。别人的不知都是正常的,毕竟我们无法看透别人的内心,我们要做的就是放平心态,努力做好自己,解释清楚,没必要为之气愤,这样,别人的行为就与自己无关了。
这个世界是杂乱多变的,当我再次受到别人的不解或误解时,我想我不会再气愤,而是放平心态,提升自己,做最优秀的自己,然后笑着感叹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读书笔记4
孔子,伟大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创作了一部有关于礼仪方面的书籍,这本书的名字,叫论语。
在这本书中,有有关于尽孝的内容,学习方面的内容,礼貌方面的内容,从各个方面来让我们懂得礼仪,去学习书中的知识。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 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事父母能竭其力“这句话,讲了什么是孝,自己的.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自己父母教育我们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 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 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
论语告诉了我们很多的道理,只有用心去体会,我们才能够做到孔子对我们的要求,才能做一个真正讲礼仪的人!
论语读书笔记5
今天早读课听到学生读到孔夫子《论语》中‘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禁感叹而升。古人认为: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
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让我想到了测谎仪的发明家,一定没有了解这句话[哈哈]
《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这样的解释好像有点靠谱,可是人心难测,哪能分出来君子与小人呢?
祖师爷告诉我们:君子庄重,心境平和,气定神闲,没有骄矜之感;小人傲慢、自大,带有攻击性,充斥着骄矜的气息。这是君子与小人外在气质的表现。两千多年前,祖师爷孔子教我们君子与小人的“看气质”。
因此在教育孩子时候我们都喜欢让他成为君子如玉般的人物,可是在孩子要面对社会险恶时我们却又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圆滑的.世故得失的把握,这是不是让孩子又成为了一个小人。所有的人的梦想都想让心灵归来仍是少年,这么说来君子却只能在心了。
现在君子与小人已经上升到阴谋论中,小人只会阴谋,而君子却在使用阳谋化解,最终结果所有“阴谋”都终将变成“阳谋”。多么美好的故事结局呀!可是为什么君子总要处于机关被算计之中,为了体现坦荡荡吗?
中国如今在世界上的气质就如同君子一般,可是小人常戚戚来,为什么不能提前反击?
因为最终解释是一个国家要和,才能强盛。和谐家园才是孩子们的未来。
同理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能够以道义包容不同的意见和想法,营造和谐的氛围;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却心口不一。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所以,当遇到问题,或者面临选择,君子会首先以道义的标准去衡量,最后做出选择。
君子,小人,我们自己心中的标尺。
论语读书笔记6
子曰:“君子不器。”
写过一篇《君子不器》。现在仍是这个观点,但有少许的改变,或者说增加吧。要多方位、多方面提高自己,学习领域不能过于狭窄,不能是做什么就学什么,自己感兴趣的,对自己有益的,就可以、就应该去学习。按照小时候学校里的标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样才是好孩子。哈哈。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嘴巴嚷嚷老半天,也没见动静,以后谁还信你的?先做后说才能取信于人。“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志不移”,发再大的.誓愿,也不如行动上的实施。说再多也不如做实事。老说要改要改,行为上还是老样子,嘴巴说破了又有什么用?行动胜过万语千言。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与后面的“群而不党,党而不群”差不多。以前写过一篇《群党之分》。勾结为伍不是君子所为,结党营私肯定干不了好事。要能够做到与众人都和睦相处,私底下没有拉帮结派,搞暗箱操作,一方面需要心胸宽广,能够容下各色人等,另一方面需要光明磊落,不投机取巧。
论语读书笔记7
本章旨在孔子的礼让与治国关系的思想。意为如果能以礼让治国,有什么不能治理好的呢?如果不能以礼让治国,讲礼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是春秋时代的没落贵族,去日久远,那个时代有没有标点符号,因此该句的句读在宋代的时候已经成为儒者争论的一个焦点了。所以,朱熹就说:“此章之旨诸家皆不能尽善。今详上句之说则范氏得之,下句之说则李氏得之。盖以礼之繁文末节,当世所尚,皆时人所易行者。至于辞让之心,则礼意之实,而人所惮为。故言能以礼让为国而先民,则其为国也不难。若不能以礼让为国而徒相与从事乎繁文末节之间,则亦无以为礼耳。至于句读之间,诸说亦多不同,往往多至让字为绝句,而以为国者属之下文,虽于上句为通,然施之下句则不通甚矣。要之,此但当为三句,而中句至国字为绝乃安耳。谢、杨、周说皆失之,谢氏上句犹可通,而下句以如礼何者为一身之礼,则无所据矣。且其上句之读与下句文势正相戾,又与诸说不同也。杨氏周氏以礼而让之说,则巧曲而支离矣。李氏之读恐亦未免此病也。”经过长期思考,朱熹在《集注》去繁就简,解释说:“让者,礼之实也。何有,言不难也。言有礼之实以为国,则何难之有?不然,则其礼文虽具亦且无如之何矣。而况于为国乎?”
明代大儒刘宗周在《论语学案》中说“天下之乱皆起于争,人情相争则不足;相让则有余。故先王制礼以教之。其间一进一退、一俯一仰,玉帛之交错、拜跪之趋承,大抵先人后已之意。人主躬行让徳以制礼之本。凡事皆深自抑损,视匹夫匹妇皆能胜。予不敢以崇髙自恃,由是而礼教行焉。百官让于朝,万民让于野,纪纲犁而风俗成,治国之所以易易也。舍让而言礼,其人主实有争心,一切制度文章不过为涂饰耳目之具,天下何所禀式?与人以为礼之无当于治也,而不知其畔礼已甚矣。盖春秋之末,礼文日盛,礼意已亡,人情渐趋于嚣争,遂流而为战国,故夫子有感而言之。”
综上所述,礼与让治国是儒家的政治诉求。不同的时代赋予了礼和让不同的意蕴。在孔子的时代,孔子赞成的是周礼,礼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还具有行政法、民法的性质,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维护公序良俗、民事调解不可或缺的工具。三国时期民间还有“让礼一寸,得礼一尺”的谚语呢,就是今天民间仍然有“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说法。什么是让呢?让首先是一种举手的礼节仪式。郑玄注《仪礼·聘礼》“宾入门皇,升堂让”,“让谓举手平衡也。”在注《书·尧典》“允恭克让”时说:“推贤尚善曰让。”《国语·晋语》也有“让,推贤也”的说法。而《左传·襄公十三年》有语:“让者,礼之主也”。《礼记·曲礼》亦明:“退让以明礼”。就字义而言,《说文解字》曰:“让,相责让也”。《小尔雅》语:“诘责以辞谓之让”。《广雅》谓:“让,责也”。由此可见,让不是无原则的退让,让是礼让,是有原则的相让,一是见人的礼貌动作,如现代人见面握手等肢体语言,二是表示推贤尚善,礼敬贤达善人,三是因责而让,如当仁不让。总之,礼让是一种做事敬的.原则,回归到孔子的本意就是人人礼让可修身,修身礼让可齐家,齐家礼让可治国。为什么要强调让呢?因为“让者,礼之主也。”遵礼、守礼不仅仅在于有礼的形式,更在于践行礼的精神,身体力行地践礼。
儒家的智慧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作用,今天讲礼让就不是讲周代的礼,更不是讲历史上某朝某代某个国家的礼,而是讲我们自己的礼。我们这个既有文化传统的历史传承又有时代的意义,这个礼一方面是以法为礼,另一方面是以德为礼。遵法守德,维护公序良俗就是现代礼让的基本要义。以法为礼不仅在于依法做事,还在于遵守宪法为守一切法的依据,基于母法与部门法基础上的民约乡规、单位规章制度就是今天礼让的内涵。以德为礼就是尊重私德维护公德,既不以公德害私德,也不以私德侵占公德。坚守公德是每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底线。
正如礼为繁文缛节一样,今天各种各样的法律条文、规章制度实在多得了不得,而且还在不断地制定出来更细更多条条框框来。然而,“有礼无让”可以吗?不可以。无论外在的法律条文有多少,关键还在于人自身法律信仰,无论是法律制定的者,还是执法者甚至是全体公民都需要对法律的信仰,法律信仰也是公民的基本素养。如此,现代的“让,礼之主也”才有意义。守法基础上的谦让、让贤、当仁不让才有实在性,难道还有什么比一个有着礼让核心价值为导向的社会对百姓生活更有意义吗?
论语读书笔记8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就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就是说:几个人在一齐出自20xx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这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好处。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我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贡就以前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就是说教师对自我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样敢当!我只但就是就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就是能够这样说的。
在《论语》里对以前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就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就应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就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我们华夏大地。这一片绿洲一向点缀装扮着
孔子认为,学习务必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就是吾忧也。”也就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就是我们忧虑的。
透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就是得益非浅!
论语读书笔记9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透过神情语态的描述,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述,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思考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状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甚施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职责心。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好处。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好处。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贴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贴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到达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能够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能够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忙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就应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期望到达也帮忙别人到达,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一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忙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那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能够振奋人的精神,礼节能够坚定人的情操,音乐能够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论语读书笔记10
在人的一生中有很多的星星引导你去前进,而让我转变最大的就是一颗星,那个照亮了我生命的启明星—《论语》。
《论语》是孔子所说的话,每短短的一句话都有着很深刻的道理。有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等等。
我还是一名中学生,最社会,对世界,对现实之中的事情,还处于懵懂的时期。我正处于人生的路口,不知从何处出发,也许,踏错一步就会进入那无底的深渊无法自拔,在当今社会中,有很多的诱惑,电脑、游戏、赌博、毒品……都在危害着我们成长的环境。但从《论语》中我找到了方向,就像鱼蛋阿姨说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在我来说,学习第一,我们正式学习的年龄,在正确的时间要做正确的事。
张若虚在《春江花日夜》里树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生命是渺小的在茫茫人海中,人如一滴水。生命虽然很小,但我们还是需要规划的要有方向的。我也有了我的方向:学而第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你会吗?我想说是了学习的时候了,学习是很重要的,学而第一,为自己的将来而打拼!为政第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做人要正直,要有道德,讲道德,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也是需要道德的。讲话为名,有礼貌。促进到的法治社会的发展。
在《论语》中的不断探索,我发现我的心灵成长了很多。当然,在《论语》中不只是我说的这些,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
虽然在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有不不同。但连古代人都明白的道理,你都做不到,你又怎样去面对现代社会呢了?连古代经典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学习,去借鉴。《论语》点亮了我的生命,让我感悟了成长。
你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启明星了么?
论语读书笔记1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我们祖先在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算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论语》有着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道理。
在《论语》中有这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强调了我们要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的温习都要有新的发现。虽然温习看上去很难,但是只要你换一个思路想总是会有新的发现的。孔子的.学习方法不管古代还是现在都通用。而且现在很多老师也在让学生这样做。就这样只阅读一句,我就受益匪浅。如果那些对古文都不屑一顾的人都知道古文这么有用,就会改变自己的态度,甚至还会对古文一句一句的品读与赞赏。
在《论语》中还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告诉了我们要尽孝的方法。孝顺原来不仅表现在口头上的关心和尊敬老人的行为上。还要在品行和为人上面遵循父亲的志向与意愿。像这样的道理还有许多许多,说都说不完。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优秀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可以使我们拥有丰富的知识,学会如何做人,如何生活!
论语读书笔记12
对于《论语》,我们并不陌生,可是真真正正坐下来阅读它还真的是第一次,可能我们对于《论语》中有很多经典名句很熟悉,但是你从深处挖掘一下,就会发现其实这些最简单的句子里面蕴藏着最深刻的道理。
《论语》是一本记录圣人孔子言行的书。在读了之后,其实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的理想和抱负,而且书里面也记载了很多他教人的道理,并且他也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自己实际行动来做出表率。我想:他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把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起来,成了我们现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的言论很多,而我在这里只是把读到的一些我自己很有感触的话想要拿出来分享一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比如说: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这句话其实说着很简单,但是在我们做起来总有一些困难,可能我们现在强加给别人的不是有形的物体,很多时候,我们总会在无形中把一些情绪强加给别人,就像我们经常说的: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我想这个是不可取的,所以这句话依然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态度。
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们干出政绩不要急于求成。任何事物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在学习上我们要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在工作上我们同样要这样,很多人都想着我们做到怎么怎么样的业绩,可是光想着怎么样能够快点的完成目标,做出成绩,却忘记了很多事情基础很重要,过程也很重要,只想着快点到终点,而忽略了旅途中的风景,我想这并不是成功。很多时候,我们要放平心态,规划好,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实现,这样才会看到更美更长久的风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现在我们很多人都喜欢享受生活,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吃喝玩乐上面,等到年龄大了,才发现很多事情并没有实现,心里就有很多后悔,可是时间却在也回不去了。看着孔子说的这句话,在当时的社会,孔子都有如此感触,说明无论世界怎么样发展变化,真理的东西还是永恒不变的,而我们也要时刻谨记这句话,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来后悔。
我读了《论语》后,知道里面很多道理放在我们现今社会还是经典,而且也是我们要做到的,就像于丹老师说得:《论语》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它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论语读书笔记13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
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孔夫子的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而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
假如一个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就做到了约制。而能够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
改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详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闲。
你要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这就是《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的心境。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那么在今天这个社会,怎样成为一个君子?我想不妨从倡导”恒心”开始。
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有了多元选择,我们在兴奋、激情的驱使下,在众多选择中摇来摆去,难以决定。这是缺乏”恒心”的表现。
君子还有第三个标准,就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就是说:君子是合群的,虽然他内心里庄重、庄严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头却从来不争。同时,他也决不拉帮结派,谋取私利。君子则胸怀坦荡,因为他坦然无私,所以能够平和,能够以善意跟所有人走到一起。
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这在今天成为一个成语,叫”言过其行”。一个人说的多于他做的,是君子之耻。
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在今天看来,一个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往往不在于终极的理想有多么高远,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
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的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孔子强调一个人的内心修养,决不是放弃对社会的责任,而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这句话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第一个角度,是君子有天
下使命,不管这个地方是奢华的还是简陋的,对他来讲只是一个外在环境而已;第二个角度,就是君子的内心有一种恒定的能量,他可以使得周边熠熠生辉,繁华似锦,他自己生命里面的气场可以去改变一个简陋的地方。
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
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皇侃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我既学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可见,”知天命”关键在于一个”知”字,要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当自己能够客观认识命运中的穷与通,人世间的好与坏,知道这一切都很自然,那么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静应对。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两朵云只有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成雨。
学习《论语》,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
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大概这就是《论语》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
论语读书笔记14
这一周我们学习了《论语》其中的十二章,大家都知道孔子吧。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记叙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课文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带给我很大的感触。
我以前认为我的学习方法不错,但当我读了这章论语后,我发现我的学习方法不得不改正了。同学们和我的成绩为什么不好呢?就是因为学习方法使用不当,没有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过了一段时间有些东西就会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毫无印象。所以我们要学会复习:学完新课后复习,课下复习,晚上睡觉前复习,早上醒来再复习一遍,这样我们学过的知识也就不会忘了。
昨天,我就采用了这个方法,结果到现在我还记得清清楚楚。一个好的学习方法真的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成绩。
关于教给我品德修养的一章就是孔子的贤弟子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每个人都要学会自我反省,反省自己在一天中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还有学会了什么。记得有一次,我和姐姐吵架了,我把自己关在了卧室里,然后就放声大哭。学了《论语》,我发现了我以前做错了。“哭”并不能解决问题,反省才是最重要的 。通过反省你可以知道是自己错了,还是别人错了,从而取长补短,丰富完善自己。
我从课文中学到了如何提高个人修养等许多有益的教诲。聆听古人的教诲,真是受益匪浅啊!
论语读书笔记15
早晨,第一缕阳光还没有出现。我边听音乐边起床。洗把脸,静心书房,读两则《论语》,开窗入怀,觉得能量满满,幸福爆棚。如诗一样的生活开始了。
这段时间,迷上《论语》。闭目遐思,穿越千年,与长者相望:《论语》,给我带来什么呢?
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老人的情怀,也应该成为我们的人生方向。让老者心安,社会有更多的温情;与朋友信,社会又增几分安定;成为学生们、年轻人的榜样,使之向仁德靠齐,又会给社会几多动力;活成别人眼中的风景,又给自己多少活力,多少憧憬啊。
作为一名老师,能自已相信,也告诉自己的学生:我们的社会虽然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生在新中国的我们、长在改革开放新政下的我们,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最幸福的人!自己学会感恩,也引领孩子们感恩:感恩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听听孔子的慨叹吧: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想想孔子生活的年代,再引领孩子们感受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成绩,对社会感恩之心油然而生。心存感恩,眼前常亮,生活是如此的美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常怀感恩,内心总是喜悦,工作干劲往往十足。读懂《论语》,社会更和谐,我们更阳光。
《论语》能让我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让我深深的明白:我是一切的根源。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工作中,我们有多少控制的成分在?又有多少指责的成分在?怪单位分配不合理,怪孩子们不听话,怪家长们不配合,怪不被社会理解……听听《论语》上怎么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我们还会给孩子空洞的说教吗?有事从自身找原因,多求已而非多指责别人,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上课不接打手机,把字写的大一点、清晰一点、更美一点,笑容多一点,批评少一点。孩子的学习环境会更加宽松。自己的花开了(榜样),引领的作用增强了,工作就顺利了,孩子们也就快乐了,压力小,快乐多,成绩提升快。如此,何乐而不为?
《论语》,让我更爱学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人说,岁月像把杀猪刀,刀刀催人老。岁月匆匆,流水无情。人生苦短,但学海无涯。老夫子告诉我:可以有事做!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他又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好学,用心学,就会“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让我学海无涯乐为帆,人生的方向更明确,教学的路上更自信。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以德引导,以礼引领,而不只是用纪律约束、用惩罚诫勉,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知荣辱,知进退,“有耻且格”。《论语》,教会我提升自己。用人格魅力影响人,用温和的语言与孩子们沟通,用亦师亦友的心态与孩子们交往。学生收到了爱,亲其师,信其道,学习时信心十足。
《论语》让我重新思考什么是“孝”。
过去,我认为给父母拿点钱,送点东西,物质上尽量地满足,就觉得自己已经尽到了孝道。《论语》上怎么说呢?“色难。”“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尽孝只是能养的话,那和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给予,体力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我们跟父母说说话的时候的`态度。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尽孝,生活的需求是基础,精神上的愉悦更重要。读后我问自己:老人内心的孤独吗?他们此时想听的想要的是什么?孝顺,孝在前,顺在后,懂老人的心,才能顺老人的意。所以,夫子告诉我们:色难。
《论语》让我们学会放下。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上天无言,四季照常运行,大地无语,百物照常生长。好说不如会说,会说不如不说。身教大于言传。在校担心学生学不好,在家担忧家人事情做不好。事事爱操心,时时爱忧虑。总觉得别人老不让自己放心。
读《论语》,让我学会放下,学会沟通,学会祝福。在子女的引领上,在伴侣的交谈中,在学校的管理上,最难的是沟通。读后有一个想法:过去的所谓的沟通,也许是控制。自己当好“北辰”,学会吸引,众星“共之”,多好!放下,让自己省心,给别人温馨,使社会和谐。
《论语》,陪我听花开花落;《论语》,伴我品潮去潮来。
【论语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论语》读书笔记02-07
论语读书笔记04-06
《论语》读书笔记12-21
论语优秀读书笔记08-18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08-26
有关论语的读书笔记02-27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14篇)05-28
《论语》的读书笔记(精选22篇)10-03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22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