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认为,益生菌在预防癌细胞突变过程中扮演着积极角色。
首先,益生菌可以制造防御物质,并为之解码;其次,它可以吸收有毒物质,并减弱其毒性;更重要的是,它会让身体远离有害细菌,而这些有害物会吸附无害物,并将之转化为致癌物。
可见,益生菌可以防御并化解有害化合物对DNA的攻击,从而避免基因突变。
肠内菌群与癌症
人体肠道内存在着10万亿个细菌。在这些细菌中,既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好菌”(益生菌),也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坏菌”(病原菌)。好菌和坏菌在肠道内的比例是动态的,也非常敏感地反映着我们的健康状态。同样,肠道内好菌和坏菌的变动也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肠道细菌就像一个小小的化工厂,它们所具有的酶的数量比肝脏酶的数量还要多。它们将摄取的食物和体内分泌物分解成各种物质,其中包括许多有害物质和致癌物,像亚硝基胺、吲哚、酚类、二次胆汁酸等。
1、亚硝基胺
通常情况下,肠内细菌产生的胺和亚胺类物质被应用于肝脏解毒,但由于肝硬化、肝炎等疾病使肝功能无法正常进行解毒的话,问题就严重了。如果亚胺不能完全解毒,在肠道内会和亚硝酸盐发生作用,形成强致癌物——亚硝基胺。
有研究证实,患有胃酸缺乏症或无胃酸的人得癌症的概率很高。由于没有胃酸或者缺少胃酸,细菌就会乘虚而入,并将胺和亚硝酸盐结合生成亚硝基胺,这也是胃癌的重要发病原因。
亚硝基胺跟大肠癌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大肠是消化器官中存在细菌最多的地方,有害细菌当然也最多,再加上硝酸盐就生成了大量的亚硝基胺。
现在很多蔬菜、加工食品都含有硝酸盐,我们的唾液、肠液中也就有了很多硝酸盐,这些硝酸盐被肠道内的细菌转化成亚硝酸盐,它们在肠道内随处可见。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
2、吲哚、酚类等致癌物
动物性蛋白质含有较多的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等芳香类氨基酸,肠道内的坏菌分解这些氨基酸,产生各种吲哚、酚类物质。
经研究表明,这些代谢物都是强烈的致癌物。在实验中给白鼠的饲料中添加色氨酸后,白鼠100%的得了膀胱癌。实验人员再将色氨酸的代谢物吲哚直接注入膀胱进行实验,发现也可导致癌症。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少食动物性食物,增加植物性蛋白和纤维类食物的摄取,这不仅有益于肠道健康,还能远离致癌物。
3、二次胆汁酸
有害细菌也能将消化液等体内分泌物转变为致癌物,比如肝脏所分泌的胆汁。如果过量摄入脂肪,为了帮助消化和吸收,肝脏分泌出大量的胆汁。大肠中的有害细菌(大肠杆菌、酪酸梭状芽孢杆菌等)会将胆汁变为二次胆汁酸,而二次胆汁酸中含有石胆酸、脱氧胆酸等致癌物。
研究显示:摄取太多脂肪的人的粪便中,含有非常多的致癌物质,除了上述的亚胺类物质外,最讨厌的就是二次胆汁酸含有的致癌物。
益生菌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起到抗肿瘤的作用:
1、降解或吸附致癌物,从而减轻其毒性。
2、刺激人体免疫系统,抵制癌细胞的繁殖。
3、通过改善肠道环境,抑制肠内腐败菌的生长,从而阻止肠内致癌物质的形成。
4、产生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化合物,或杀死有害细菌的新陈代谢物。
益生菌的代谢物或提取物,作用非凡:科技降低化学诱变的机会;科技降解粪便酶、亚硝胺等具有诱发致癌物的机能;还可以防止某些菌丛细胞破坏DNA。
不用怕,我们可以通过补充更多的益生菌来纠正这一点。这做起来并不像听起来那么简单,因为正常的胃肠道中有大约400余种(或类型)益生菌。为了帮助人们分辨,一些公司已经推出一些能在健康人体内正常找到的最有益的细菌,大约有10-20种,还有一些研究确认了许多含益生菌的天然食品。
关于益生菌防癌的机理,科学界主要存在有三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益生菌刺激免疫系统使之攻击癌细胞;另一种观点认为益生菌能够阻止致癌化学物质发挥作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益生菌能够使癌细胞自行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