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3日看到有人在我的一篇文章中留下评论:
“保研就是走关系”。就想着来聊一聊保研的那些事。
承认保研的学生优秀,真的有这么难吗?
在硕士生报考人数激增、录取难度暴涨之后,占据名校录取名额50%的保研更是争议不断,甚至传出”保研的学生敢一律统考吗?”、”保研都是走关系”的言论。其实,这样的言论对于之前努力三年的保研学生是极为不公平的。
我也明白,为何不少学生和家长对于保研的争议那么大。
上图是2018年部分”双一流”大学的保研率数据(挂科率),其中北京大学53.4%保研率位居榜首,后续2、3名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这些数据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名校保研率在持续提升”,即2020年各个”双一流”大学的保研率还会增高。
结果就是这些保研的学生不管是保研留校,或者去更高层次高校,都会占据更多的硕士生招生计划。这一点也是其他考研学生、学生家长们比较焦虑的。考研的人数在增加,可供的招生计划却没有跟上人数的涨幅,意味着考研难度加大。
比如,2019年考研中,我们就有发现考研难,调剂更加难。往年中西部一些双非院校(所在地非省会)甚至招不满,2019年却是反过来对学生挑挑拣拣,之前一些”双一流”大学本科的复试落选考生(优质生源)都是招了不少。
要聊聊保研是不是走关系,就得知晓保研的一些基本条件和流程。
保研常见划分为2个阶段:一是争取到本科就读大学的保研资格;二是联系到愿意接受的意向大学(可选择本校),在”推免服务系统”内填报志愿、接受并确认复试、待录取等流程。一圈折腾下来,真的非常不容易。
想要获得本校的保研资格,有一些基本条件,比如本科阶段前三年,平均成绩绩点2.8或3.2以上、英语过六级、无挂科科目、未有各类处分。不同学校、专业的保研比例不同,按1:1.5等比例差额进行综合测评选拔。本月中山大学调整各个专业的保研比例,引发极大争议。
比如,生态学专业有10个保研指标,选择专业内符合条件的前15人参加选拔(如面试),综合评分前10名得到保研资格。2016年之前,对于保研去校外是有名额和比例限制的,推免政策改革之后只要校外大学是366所推免资格高校之一,愿意接受你就行。
获得本校的保研资格之后,还是争取到意向大学的保研待录取。
在这个过程中,绩点达到最低要求、专业排名靠前、英语通过六级等都是自身优势的部分(过初试资格条件)。其他,如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发表中英文小论文、发明专利等能体现科研潜力的材料,才是是否打动意向大学的核心(加分项)。
而且,保研联系意向大学的过程中,本科学校层次(如985、211大学)、专业层次(国家重点学科、学科评估A+学科等)、大牛导师推荐或认可等同样极为关键,甚至是影响到保研复试选拔中考官打分的主因。
注:上图是一个学生分享的保研经过。
另外,大三假期中的暑期夏令营综合选拔是不少名校争夺优质保研生源的”提前版”。常见的有2-3天的”粗暴型”复试,2年内笔试、复试确定资格。或者是为期1-2周的”体验版”,会有不少参观学习、学术报告、导师见面会等环节,让参加学生了解学校、专业后慎重的做决定。
简单的说,从5月底开始到10月正式确定保研大学的待录取,4-5个月时间内保研学生同样”不省心”,持续在忙碌。期间的压力并不比统考学生备考小。之前,在我们学校就有其他专业女生被传出轻度抑郁。
“保研是否比考研学生优秀”的定义不好下,毕竟放在个例上肯定会有极大的差异。但是,能在大学前3年努力拼搏,获得本校保研资格、校外保研接受意向的学生,起码是努力、勤奋、有心科研的。
也许,会有人说大学的课程考试不难。但是,为何别人每门课程都是高分,而同班不少同学挂科,答案不言而喻啊。
保研是让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获得读研机会。和考研一样,殊途同归,都是想通过读研进一步提升自己。整个保研流程中 ,不管是本校争夺保研资格、校外大学保研待录取等,都有公告。
在监管体系上,并不比考研复试的松,甚至是层层关注下更加严格。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