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位居“六稳”之首,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就业稳,则经济稳、社会稳、人心稳。
今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招工难”成为企业复工复产的重要障碍之一;与“招工难”相对应的是,因招聘活动受限,“就业难”也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难题。
就业问题不解决,企业复工复产就缺少人才要素;复工复产受阻,就影响企业运营、宏观经济。而更重要的是,就业保障线被拉低,意味着很多家庭就失去了直接经济来源,影响到民生冷暖。
对冲“招工难”“就业难”矛盾和冲突,尤需政策加持,打通“疫梗阻”, 盘活就业岗位和人才资源,让企业能招到人,社会劳动力能找到心仪的岗位。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对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引导农民工安全有序转移就业、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强困难人员兜底保障、完善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等五大方面作出政策安排,为各地加大就业扶持、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指明了方向,打开了思路。
湖南是制造强省,也是经济大省。不仅中小企业多,而且工程机械、设备制造、文化产业等业态也实力雄厚。如何在疫情防控大势下保障企业用工需求,特别维护好承载着大量基层劳动力的中小微企业正常运转,对促进经济上量、稳住民生民本至关重要。
政策护航兜住“就业线”。稳就业,关键要抓住企业,以企业的有序运转,岗位的正常供应来稳住就业的“基本盘”。湖南省委、省政府深知疫情对企业的影响,针对存在的产销链断裂、经济资本紧张、原材料供应不足等现实问题,早在一个多月前就推出了防疫期间6条稳就业措施,从保障重点企业用工、支持中小微企业稳定就业等方面实施政策护航,拿出真金白银来对冲疫情对企业的影响。
与此同时,全省各地因地制宜,推出稳就业“硬”举措。长沙出台援企稳岗“十三条”,邵阳实施“一对一”就业服务,湘潭出台十二条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一系列政策“药方”,精准为企业“配药”,有效化解了稳岗就业的“疑难杂症”。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大多数工业大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工率均超过90%,广东、浙江、山东、江苏、湖南等超过95%。湖南位于为数不多的省份序列且超出全国平均线,政策作用不言而喻。
当好稳岗牵线热心“红娘”。线下招聘活动受阻,线上“云”招聘充满生机活力。根据湖南人才市场消息,全省2020年新春系列大型人才交流会计划从2月1日开始,24场招聘会将提供就业岗位4万多个。本该线下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就业活动,因为疫情影响不得不按下“暂停键”。
思路一变天地宽。湖南审时度势,积极拥抱互联网,全方位整合企业和人才资源,推出“云招聘”“湘就业”微信公众号等系列招聘求职矩阵。仅“湘就业”湖南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上线8天,便实现小程序访问人数32.4万人、浏览量578.2万次,求职成功转化率高达60.04%;与此同时,“同心战疫、在线湘约”湖南网上公益招聘月活动也火热开展,吸引成千上万企业前来招贤纳士。人才与企业在平台“湘”约,牵线“红娘”促成越来越多的人就业,成为政府站台为企业和求职者撑腰、牵线搭桥精准对接的生动实践。
精细帮扶力促精准“战贫”。农民工进城揽工、贫困人口就业,始终是就业帮扶中需要兜底保障的重中之重。截至目前,湖南51个贫困县现已全部脱贫摘帽,剩余1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湖南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坚持扶上马送一程,安排专门力量,从贫困地区为包括蓝思科技、比亚迪等在内的生产企业招兵买马,安排“复工直通车”、务工专列等,将富余劳动力统一输送到长三角、珠三角等务工需求大省,协同推动战“疫”战贫“双轮”并驱,对尽快修复经济、持续擦亮经济底色、保障民生民本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杨柳青青,草长莺飞。疫情之下,湖南稳岗就业有声有色,这离不开全省上下“一盘棋”,始终把民生作为最大的政治来抓的坚定意志。善于创新创造、矢志奋斗湖湘儿女,要持续发扬爱岗敬业精神,在企爱企、在岗爱岗,在战“疫”和发展的双轨上跑出加速度,展示新风采,助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